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轻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沙 平
轻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作者信息】:姓名:沙 平;工作单位:云南省通海县教育科学研究所;邮编:652700;
【摘要】: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本。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深刻感受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
【关键词】:  学校德育   非智力    情感     需要    自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认可。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本。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学校德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深刻感受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下面就谈谈个人对学校德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认识。
一、     学校德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的龙头工程,德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成人成才。我国新世纪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古人早就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小学是德育龙头工程的基础工程,德之基础不夯实,德之大厦堪人忧。而心理素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基础。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对容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智力和学习、社会交往、品德行为等实践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非智力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美国以研究智力测验而著名的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的发生学研究》一书中讲述过,他曾经对智力同样优秀的150名最成功者和另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研究表明,导致这两组人差异悬殊的原因主要就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德育的落脚点。重视非智力因素,即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结合起来,把非智力因素引入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感恩、讲究诚信、树立信心,进而更好的发挥智力因素。
二、在德育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一)、德育之基,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向以自我为标准。所以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千万不要放过中小学阶段这一教育的黄金时代。否则,孩子很可能长成一个冷漠的人,这对发展极其不利,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可悲。
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长辈的尊重和孝敬、对同辈的理解和谅解、对下辈的爱护和支持以及父子之爱、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而这又主要体现在老师热爱学生上。由于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因此,完全可能感染学生去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对刚入学的新生,我们要了解他们跟父母及亲人之间情感关系,分析他们基本人格的形成环境。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所有任性要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孩子,那些生活一帆风顺样样称心的孩子,大都是不懂得关心父母和为父母分担忧愁的。我们应当逐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回报意识。如:记住父母的生日并能用一种朴实真诚的方法表达你的祝贺;课余去烈日炎炎的田间给父母送口凉水解渴;给为了生计而忙碌的父母洗衣叠被……可以留给学生诸如此类的德育作业,形式上鼓励创新,定期进行交流、评点、总结。另外,可在对学生的谈话中适当提及自己的父母,作为教育者,你的言行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强的。有的学生表示他的父母不值得爱。这一方面说明有些学生的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这样我们的任务就变得更为复杂。在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德育工作甚至要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以适当方式向不称职的父母提出意见和建议。要知道,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我们要以正面教育为主,确立学生这样的观念:即使有万般不是,父母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尊敬他们。
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也是德育中的重要一环。从古至今,社会都提倡尊师重道,学校也教育学生热爱老师,但空谈多,成效弱。由前汉阴阳家的“天道”思想发展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传统礼教的刚性路线,具体到师生关系就是盲目尊师。教育改革急需着力改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化解刚性的师生关系、疏远的师生关系、冷淡的师生关系。其实,师生关系只是先生和后生的关系,前辈和后辈的关系,心理、生理成熟度上的长幼关系。参考孔子的“君礼臣忠”和孔子之前卫国大夫石腊的“父慈子孝”,我认为“尊师爱生”应以“爱生”为前提。因为由“爱生”引发的“尊师”,自然多于人情,真诚多于虚伪,亲切多于疏远,温暖多于冷淡。这比单方面强调尊师要更合理、更人性,也更易达成预期效果。
除了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以外,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其根本还是教师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起美好的形象。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学生的年龄越小,生活中的鲜明形象对其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教师更要严以律己,因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道德取向有着深刻影响。作为道德上的引导者,我们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重诚实,讲诚信,负责任,乐奉献。
提及诚实,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应当克服假大空的说教,让整个教育过程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对于名实不副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在口头上一套实际上另一套的地方,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和背弃信念的人。
当教师的人格真正令学生敬佩时,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热爱你。赢得学生热爱的老师,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才有力度,在教学中也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二)、了解需要,满足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或社会需求的反应。通常以欠缺、渴望满足的方式被察觉,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曾提出过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逐层递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论很好地阐述了作为人,其需要是逐级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是上层的需要的前提,而越上层的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的幸福感也越多。
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德育中的一个关键。学生有着作为人的一切需要,而其需要同时又具备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某些特征。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许是生活的、也许是学习的,也许是情感上的等等。德育工作者要扮演好“指路人”的身份,调整和纠正学生的不合理需要,满足并鼓励学生的合理需要。
1、中学生处于敏感而虚荣的年龄阶段,物质方面的需求会格外突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吃好穿好一点,甚至想要一部手机,这样的需求是合理的,而在同样的条件下想得到一部小汽车,这种愿望就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如果这种错误的需求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纠正,可能会滋生违法和犯罪。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起这样的观念:物质上的攀比是不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而大家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在成绩上的“攀比”才是积极而有益的。
2、在中学阶段,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致使男女生之间的恋爱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当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既不应该如临大敌,过分指责,也不应该含糊其辞,讳莫如深。一方面要告诉学生,现阶段谈恋爱为时过早,同时也是违反《中学生守则》的;另外还要对学生发出警告:对于欲望的放任自流和不加约束,会极大地影响学习,有害身心,是对自己和对方的不负责任。此外,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联系,提醒家长: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渐成熟,要觉察到孩子成熟的过程,配合学校对孩子给予相应的教育。如果疏忽了这一环节,青少年在生理上趋于成熟,责任意识却一片空白,教育将难上加难。还可以不失时机地跟学生讲述一些早恋带来的婚姻不幸的实例,让学生逐步摒弃错误的需求,重新进入健康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当今社会的复杂性,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厌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需要是偏向的。针对学生厌学问题,我们可以选用大量的实例佐证,确认学习的价值。告诉学生“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知识就是力量”;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有害无益的,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可以丰富精神沃土,还能带来物质财富;想成为社会精英,无疑需要广博的知识,就算是普通职业,如工人、农民、服务员等,也需掌握一定的赖以谋生的知识。
现代中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日渐浓厚,内心世界也更为丰富。他们普遍还有一些需要:求真,求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学校作为高尚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应当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满足学生在多元文化和精神层次上的需要。以下是一些基本方式:第一,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帮助他在这门学科上超出教学大纲,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第二,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艺术,鼓励课外阅读,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即使是微小的创意也是可贵的,传统的教育倾向于固化学生的思维,要打破这种常规。如果我们做不到这几点,就应当为此而感到坐立不安,因为我们没有把学生引上精神丰富的道路;如果只是死教书,或者仅只在形式上搞课外活动,组织缺乏知识、艺术内涵的娱乐,就无法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内心世界的空虚,个人兴趣的贫乏,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物质享受和寻欢作乐上去。
(三)、树立自信,发展自己
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中学毕业升入大学只是他们继续深造、施展才华的开端,而有的学生连中学阶段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他们早在童年时期就被看成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非常自卑。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及一些学校、家长总是只用一把尺子——学习成绩的优劣,去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代表这个人的一切。真正的教育者就是要努力做到:以多元的价值观去看待学生,发掘每个人的潜质,为学生找到自信的基点。千万不要“以分数论英雄”,绝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多年来,我始终践行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追求教育的艺术。在智力发展不甚理想的学生面前,着重帮助他们开拓精神领域的疆土,使其在擅长的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度,从成就感中重拾自信,吸取力量。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是很多的,例如:艺术、体育方面的特长、高尚的道德行为、创造性的劳动等。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如果我们能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就可以挽救一大批“差生”,使他们向好处走,避免坏人的引诱。
我常常以古人颇具哲理的话来教育学生。一个人要自信,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没有埋头苦干之志,就不能成为明智之才。“君之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优,而耻知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立也。”缺德之徒,无才之辈,即使有幸占据高位,也会被改革的大潮荡涤!
三、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具体举措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道德教育的内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和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践行过的誓言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只注重当时的效果,殊不知要想做到深入人心,长期巩固,让学生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德育素材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做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多年来,我们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培育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并注意操作策略,整体规划,分布实施,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以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重点落实的几个环节:
1、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教育活动。由学校主要领导和模范教师主讲,内容包括学习、修养、理想、抱负、爱国爱民、爱校尊师。主题如“跨世纪的青年任重道远”、“送君书香一片”、“不能这样潇洒”、“天道酬勤,诚信为本”、“怎样对待老师、长辈的批评”、“做时间的主人”、“小事之中显责任”等。这种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感召力强的简短演讲每周一次,往往能够有效激起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校园广播
在课间适时播放清新悦耳的校园广播。内容选择上,主要以旋律明快、内容积极的校园歌曲为主,此外还包括一些反映学校师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新闻。这样的校园广播受到师生员工和当地社区的一致欢迎。
3、黑板报
黑板报是校园里最具关注度的“小媒体”。文科教研组在这方“田地”上精耕细作,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无所不包;理科教研组介绍有趣的科技奇闻,提出新奇的学科难题,字里行间总是秉承着严谨、精确、严密的学科原则;“校长之声”出现在校门内师生必经之处,这是一块一米见方的小黑板,每周一期,长年坚持,在这里,最简短的格言和忠告要做到精心遴选,掷地有声。学生也有一方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最喜欢的流行文化,也能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4、教职工宣言
抓师德是实施学校德育的前提。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要反复强调教师形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制订了《员工宣言》、《教师文明公约》,制作成文字标识挂在公共场合,随时提醒教职工忠于职守,以德服人,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要怀抱高尚追求。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与他的教育质量成正相关,只有教师能严以律己、言行一致,对学生的教育才有力度。
5、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师生举目所及、举足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高雅氛围,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艺术的花园。我们要在所能的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校园内的建筑物努力做到造型、色调协调,高低、疏密有致,结构、功能合理;此外,还有多种方式可以营造校园的整体美:绿地、道路、雕塑、花坛都要精心设计,营造环境美;走廊上的名人挂饰、温馨提示,道路旁的文化窗栏、英语角,都能很好地营造文化氛围;教室布置要注重简洁大方,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装饰自己的“个性化教室”……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神清气爽。使学生热爱校园,是让他们热爱学习的一个前提。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学校育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一直不断得到优化。
   教育就是关心备至地、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去触及年轻的心。中学德育是一个培育学生美好心灵、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挖掘,把握住良好时机,去轻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教书育人功能必将常兴不衰。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学生是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你对他付出一片爱心,他对你回报的也是一份浓浓的情。”
 
【参考文献】:
1、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第一版
2、沃建牛.《走向心理健康》.教育篇.华文出版社.2001.1,第一版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第二版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第二版
5、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上、下).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2,第二版
6、张庆林.《最优学习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第一版
7、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1993.11,第一版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