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韩永利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乌鲁木齐市第34中学  韩永利
联系地址:乌鲁木齐市西虹西路846号乌市第34中学  83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出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学现象,由于存在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一味地求新出奇,忽视教学对象、违背教学规律,泛语文、非语文、低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高耗低效”的顽疾再次困扰许多教师,为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下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合理归因   有效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生机盎然活力无限的局面,课堂教学的理念及方式方法都与以往迥然有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存在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一味地求新出奇,忽视教学对象、违背教学规律,泛语文、非语文、低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上个世纪困扰无数语文教师的“高耗低效”的问题再次出现:教师费时最多,用功最勤,可结果却往往与我们的愿景背道而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甚至厌烦,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倍感迷惑。低效甚至无效的语文教学行为时刻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严重干扰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实施。为此,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将从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86年,班杜拉在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较为完整地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行为的感受、判断和信念,其本质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依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有类似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 是人类行为操作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的选择、思维模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普遍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而,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班杜拉认为,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时,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动机、兴趣、与学习有关的情感、学习态度、付出的努力等非认知因素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教学得有效性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鉴于此,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1、     合理归因
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如果将失败归于努力,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的合理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合理的对成败归因?笔者以为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具体来说分两步:一为诊断,教师可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总结来确定其归因倾向,因材施教。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教育思想。因此,对有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应当区别对待。二为训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过程,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具体操作体现为:表扬强化学生正确的归因,纠正其错误的归因;通过教师的言语劝导,使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合理转移,将能带来心理障碍的归因引导为外部的归因,让学生相信自己失败并非是因为能力不够,
因此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策略、不同任务和场合,考虑原因及其所属纬度,给予不同的归因反馈和训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对成功作文的良好期待,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知觉态度,提高写作的兴趣。通过归因训练,消除消极的归因方式,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3、榜样示范激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成功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成功体验、榜样激励、合理归因等途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关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好感,对这个老师教授的学科他就愿学乐学,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上升。班杜拉也认为:和谐的课堂,民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对教师的教学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则是创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良好途径。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建立起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形成一种学生乐学、老师乐教、项目具有吸引力、外部环境整洁清晰的最优化的心理情境时, 就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作出努力。
(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即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向和期望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而影响的学生身心变化程度。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制订目标是起点,也是整合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不难理解,语文教学的最优化,首先要求目标设计的最优化,只有适时、适量并跨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带来最高效的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合适?很明显,标准和程度规定得越具体,越便于规划具体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也越便于检测教学效果。余映潮老师认为:“最好的做法是,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语言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是一种工具的授予,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对于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就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来看,应把目标定为:掌握方法和培养习惯。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在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反过来也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关键所在。
(三)、学习方法可操作性: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主渠道。英国教育家埃克斯利也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中学语文课程造成学生苦学厌学、教师苦教烦教,根源正在于此。
首先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读书、发问、探究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以读书为开端,以质疑为轴心,以探究为中继点的自主学习策略。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应允许学生七问八问,不必加以限制,然后指导其筛选、整理,去芜存菁,自浅入深。凡是敞开思路,问得具体,能讲出问所从来,所问正是课文重点难点的,应特别给予赞许和鼓励。
再次,培养学生的历练自学能力,内化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具体指听、说、读、写的方法。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把有关学习方法变为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照此方法的程序进行语文学习,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关注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和语文化的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所以,教师应该关注生活,使语文教学的教材生活化,使自己的生活逐渐语文化。
(四)、评价的激励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反思的深刻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可采取纵向、横向、个体以及集体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心理学效能理论和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学会历练自学,同时又受到文化底蕴的熏陶和生活情感的体验,最终实现叶圣陶先生的“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9:第7-228页)
【2】白晓云,《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J]。教育理论,2010(4).
【3】黄俐丽,《论韦纳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第3期;
【4】王见明,《试论韦纳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2卷第1期;
【5】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1):第63页),
【6】余映潮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C] //严华银,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语文卷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6。
 
(此文成稿于2013年11月25日,获乌市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