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课堂发生思考..........................................苟国清
让课堂发生思考
作者姓名:苟国清单位:四川省青川中学校 邮编:628100
摘要: 传统“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浅思考”或“不思考”的习惯,思维意识下降,思维能力弱。而新课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首先老师先思考,再教会学生思考,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养成思维习惯,成就学生未来。
关键词:“课堂思考”
高中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构建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教学方法是学案教学法,即课前学生依学案预习,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讲解,课后练习巩固。但就笔者深入课堂听课的情况来看,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老师们敬业精神都很强,备课讲课都很认真,课改意识也较强。“忧”的是积极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并不多,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是“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知识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表面化、片面化、孤立化、模糊化、零散化。难怪学生说“课堂上也能听懂,就是做不会做题”。究其原因就是课堂太缺乏思维含量,学生“思维能力”低下所致。
课改的初衷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课堂被老师“霸占”搞“填鸭式”为师生互动学习场所;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就是要让课堂发生思考!目前高中的教学现状并非如此,课堂教学太缺乏“思维含量”,教与学基本上都停留在知识表层,充满思维含量的探究性学习鲜有体现。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所说:“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因为它使学生形成了“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的习惯,思维意识下降,思维能力弱化,这正是“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深层的危害!
由此可见,让课堂发生思考太重要了,特别是高中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所教学生都要面临高考考验,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要有区分度,就是要通过考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筛选出来。高考考纲也把相关基础知识分为“了解层次”、“理解层次”,高考试题的区分度恰好在“理解层次”上做文章,不理解或误理解不得分,表面或片面理解得部分分,系统且深刻理解才能得高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比如理科教学中常见的“重做题、轻概念”现象,文科教学中常见的“重感觉、轻逻辑”现象,都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在这种状态下应考,一定会掉入“感性答题”的陷阱,审题凭经验和感觉,如同“雾里看花”是花非花,答题也凭感觉,模模糊糊,是对非对!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发生思考呢?
第一,首先老师要思考,老师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备课环节上,要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考上下功夫。切忌备课只将学过的知识再现和机械重复,而应设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思维碰撞的问题,让课堂成为充满思维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其次,老师不要搞满堂灌,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思考掌握的知识比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当然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和困惑的紧要处加以点拨,使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知识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追问概念的本质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老师要多一些单独提问和检查,不要被学生热烈的齐声呼应所迷惑。对于重点、难点、易错点,更不要抢进度,而要慢下来,让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在反复的思考中做到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就像苏赫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生把抽象的真理很好地识记和保存在记忆里。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
第三,要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高中学生三年时间要学习十多门学科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参与高考竞争,拼高考实质是拼体力、拼智力、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等思维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顺利度过高考难关。
      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成就学生的未来,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