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农村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漫谈.................................谭耀新

农村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漫谈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乔利初级中学  530613

摘要: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很大的成就,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各方面的诱惑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而教师的德育工作,则正因这些来自当前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显得困难重重。要分析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重在明确当前社会里学生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  德育工作

现今社会对德育下了科学的定义,所谓德育既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体系。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凭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客体。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下面我谈谈我对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路:

一、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越来越严重。

目前农村平时的主人公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基本都出外打工了,孩子的教育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隔代老人的身上。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与问题。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人格发育不健全。学校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主要有:升学主导下的道德教育形式,德育要求虚化;教育信仰缺失与教育的功利化实践。家庭中存在的不利于德育培养的风气有:家长安于现状、追求享受,不能担当德育示范;家庭教育中的明哲保身与功利取向;升学期望与全人类关怀的缺失。

2.公共伦理在不断变化,学生无所适从。

学校德育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而且更多地生活于社会,社会生活无不影响他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影响到德育活动及其成效。尤其是现代学校越来越由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学校教育,社会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意识构成巨大的伦理性场域,深刻地影响着德育。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公共伦理意识还很薄弱,影响人们德行养成的公共伦理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同民族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体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民族性;同一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差异性。

3.制度文化,是有名无实的德育

当前农村部分学校,纸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贴在墙上最显眼最醒目的地方,看起来一目了然,德育工作计划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跃然纸上,可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实质性的工作丝毫没有起色,没有落实更何谈进展。如褪色的国旗下面从来没有进行过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家长会不开,所谓的法制副校长更是难见人影。学校制度的形式化问题严重,学校制度供给不足,学校潜规则盛行等。学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对德育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相反,学生在反复践履潜规则式的制度,所形成的却是与道德说教式的德育目标相违的另一套“行为规范”。由于学校制度没有能为学生提供与其道德要求相一致的学校制度环境,有些不太道德的制度还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学校德育制度在知识教育至上的背景下也没被认真执行。凡此种种,导致学校制度文化偏离了它所应有的德育价值,反而阻碍、消解了德育价值,学校制度文化这一德育资源被严重浪费。

二、建议与对策:

1.是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投入,改进教学设备,提高农村学校现代化水平,实施科学的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创建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打破“唯分数”判断学生才能的做法,建立以学科学习目标和包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等并重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使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业绩评价中得以体现。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拧成一股绳,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加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结合起来,创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才。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属于社会的亚文化,在内容结构上亦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学校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得力帮手,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校园是学生成才的阵地,更是实施学校德育地方。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品味,其结果适得其反。本人认为,学校要立足实情,合理规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整治和管理好校园,杜绝脏、乱、差的现象。同时,应用好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属学校文化的器物层,是学校文化的外显的物质形态。它包括学校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文化体育设施、校徽、校歌以及学校开展的各项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传统德育往往注重理性化、规范化、工具化的训导,将充满诗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淹没在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中,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通过构建学校的物质文化,有利于发挥情境德育的功效,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激活功能、弥散功能、驱动功能、调节功能和陶冶功能,抓住情感纽带,创设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比如,在穿校服不系扣子的问题上,学校可以在学校的显著位置摆设一面大型的“正衣镜”,并且以此处景观的添设为契机,开设一堂全校性的班会课,以“衣着与成功”为主题,讲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衣着形象的事例。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它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如果说物质文化可以用几张照片来展现,制度文化可以用几行文字来书写的话,那么精神文化则需要亲临体察。虽然各校都以校训、校风、学风等形式来刻画本校的精神文化,但实际上精神文化的真正威力如何,只有一线的师生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校服的穿着是否规范,体现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系扣子很容易让人家感觉这个人“吊儿郎当”。当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上课时,他所面对的学生敞胸露怀、领歪襟斜,试问这位老师做何感想,还有没有情绪施展才华?所以,衣着问题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形象问题,更是一所学校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问题。

3.利用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初中生德育教育。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其次,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之,中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以及社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长期综合的工程。作为中学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利用德育课这一主渠道积极培养中学生的优良品德。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