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段彩云

浅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疆石河子一四七团小学   段彩云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有了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我们的民族就会进步,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创新;思想品德;热情;欲望;培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创新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教育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定格为“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活动就是“一言堂”、“满堂灌”,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渐渐习惯了从老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不教了,学生也就不会学了。

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更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人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等融人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课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素材。

四、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创新思维。 

《品德与生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这样,在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会“津津有味”。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托兰斯认为:创新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的,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思维的空间。 

五、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对不了解的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想把它弄清楚的心理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必须培养他们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爱迪生从小就有发问的精神,喜欢提问题也是好奇心强的表现。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俗话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科学和真理面前就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问题要敢于提出疑问,多思善疑,勇于探索,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萌芽。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要“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就会喷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设计课堂练习和考试题型中也应注重 “活”。教学中能巧妙设计题型,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思维,突破单一性的试题答案,增加试题答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有机的融入课堂,准确的把握教学要求,创新性的使用教材,积极的创造自主、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紧紧抓住当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这个机遇,使学生的思想健康、自由的发展,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示。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我们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