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耿秀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
       新疆吉木乃县直小学    耿秀阁     836800
摘要: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放入了课堂,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式。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练笔  教学实践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仍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对每一个学生写作能力进行专门的辅导。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立足课堂,利用好手头的教材,带领学生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文思,体会各种各样表情达意的方式。近几年,很多老师把课堂小练笔放入了课堂,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式。所谓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进行课堂小练笔的有效训练呢?我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语言精彩处练笔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我们可以因文而异,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仿写。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马上动笔写,有的同学写: “它把红色给了樱桃,红红的樱桃像一颗颗玛瑙,在风中摇曳着,好像在显示着自己的美丽。”有的写: “它把金色给了麦田,金灿灿的麦子铺了一地, 远看像铺了一地金子。”还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杨树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欣赏感悟了文章的语言,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了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我让学生仿照着来写一首诗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他们从中得到启示,发挥超乎我的想象。例如,学生写的《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抚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收获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通过仿写,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二、情到深处时练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实践证明,笔者利用课文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触动,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入情入境,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笔者安排了小练笔,学生一吐为快。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人文性很强,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课文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精心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再如我在教学《老师领进门》这一课时,教学到“今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老师拄杖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时”我告诉学生文中的“我”是刘绍棠,学生对刘绍棠产生深深的敬佩。我安排小练笔: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见到教育他,培养他的恩师时,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然说出作者的成功与老师的教育分不开,而且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这次练笔非常成功,抓住时机及时训练,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文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才会感染读者,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情节空白处练笔
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课文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笔者以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了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读写拓展训练点,学生在想象中,在补白中,探究到了文字背后的意蕴,享受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了那倾泻而出的思想与情怀。
有些文章,它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给学生留下空白,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结尾处:“……(主席)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试想,主席这个夜晚是怎样度过的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夜深了,主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来到窗前,用颤抖的手点燃一支烟,透过玻璃望着夜空。唉!岸英,你就这样离开我了吗?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主席的眼泪却不由得夺眶而出……”这样的空白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在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
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急切地问,再大声争辩,最后无可奈何地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这时我适当地插入说:“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心里会怎样想,会怎样做,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空白补充练习,内容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容易接受。
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而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
四、迁移运用时练笔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方法。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这样的文章,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度或适于迁移的局部进行模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匆匆》一文中有这样的段落: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可设计练写,根据文段的写法,联系生活,将时间流逝的感受描述具体。
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后,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主题,围绕一句话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等。
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我们可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我们校园一年四季的景色。
五、领悟课文后练笔
为帮助学生再进一步领悟文本内涵,在学习课文后,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设计随文小练笔,通过练笔,使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
如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
再如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为文中的人物写简评。如《少年闰土》、《乌塔》、《草船借箭》。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学了《穷人 》一课的结尾:“桑娜拉上了帐子……”那么以后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这一家人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故事。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再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给这些可怜的孩子写信跟他们比童年。这样的练笔能给学生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思想的提炼与升华。其实,每一篇文章有多个层面的教学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小练笔。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这样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就能为整堂课增光添彩。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老师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要及时组织交流,准确作出评价,从而优化“练笔”的效果。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小练笔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评价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总之,课堂小练笔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在语文教学中,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练习活动,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点拨、指导,让小练笔演绎写作中的大精彩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