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语文课散发知识魅力的芬芳..........................................胡晓

                 让语文课散发知识魅力的芬芳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校      胡晓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它是借助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就缺少了灵性,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她本身所独具的魅力。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致使学生倦怠,教师厌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习效率不高。那么,如何让语文彰显个性,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有效互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潇潇洒洒拿高分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妙用导语  感染课堂

一堂好课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而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整个演出中,新课的导入就是第一幕。那么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演员被你的导入所吸引并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妙用导语,创设情境"。

如何妙用导语,作为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为我们设计好的课前导入,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

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下功夫。   

二.问题引领  激活课堂

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妙设疑问,启发学生,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

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小组合作  有效互动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合作意识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非常适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却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的,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前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四.拓展延伸   丰富课堂

    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教学思路,正是这种课型特点,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心游万仞、旁征博引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也应该要把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各学科的知识内容适时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很多知识点,由一个内容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例如在名句的复习中,我就由屈原的名句联想到文学作品中的“五大经典之死”。屈原的高洁之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项羽的悲壮之死,“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诸葛亮的遗憾之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文天祥的浩然之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慷慨之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就由复习一句名句,拓展到复习一串名句。课堂中的拓展延伸还能使学生在应对各种试题面前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在讲解中若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把问题拓展延伸,就能使学生触类旁通,类推其余。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作文的写作素材。讲陶渊明就联想到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隐于酒,隐于松,隐于菊,隐于田园,隐于妩媚桃花一梦的桃源理想。讲李白就联想到他的天马行空,飘逸似仙,卓尔不群,横亘古今,用生命之激情铸就自己昂扬之风姿,用诗篇之激情昭示盛唐之青春的“诗化激情人生”。讲杜甫就联想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治国修身理想。这样做既给生活在象牙塔里埋头备考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为了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实现有效互动,我们老师不但要在教什么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在怎样教,怎样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让语文课散发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中飞翔,让学生上课的感觉像春天。

 



city发表于:2020-5-31 16:45:43

范文http://www.75113.cn 作文http://www.52663.cn  范文http://fanwen.gwygd.com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