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改革的一些做法...............................纪玉仙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改革的一些做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二中   纪玉                                                          一、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

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什么是电阻,然后我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学生互相讨论,1、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伏增加到2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2伏的电压由两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2、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由6欧减小到3欧,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接着我又问:“怎样来检验你的推测呢?”学生的回答是:实验。于是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有许多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我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最后,得出了结论即欧姆定律。

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单放机或录音机上使用,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会烧坏单放机或录音机,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最后再使用就不会发生烧坏现象。

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循循善诱,想法设法强化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完电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电路故障检查),我让学生分组做了这样的实验:提供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第一步,让他们连接一个电路,要求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并同时分析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做完了。第二步,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你的判断,学生立即动手进行实验,不一会,也完成了任务。第三步,假如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学生来了兴趣,有同学猜想,灯丝断后,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压表肯定没有示数,有的同学已开始借别组的电池,打算烧断灯丝看看;有的同学干脆把灯泡从灯座上拿下来直接观察。结果发现,电压表不仅有示数,还比原来大了,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却不变,开关断开时又无示数,发生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电压表的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呢?能否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呢?等等,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确定方法、探究原因、寻找结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老师启发的结果,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这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由学会上升到会学,提高教学质量。

1、巧用短语、口诀,便于记忆

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一些短语、口诀来概括概念、规律等,利于学生记忆。如学习“光的反射”时,将光的反射规律概括成“三线一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 ;讲“凸透镜成像”时,把成像原理概括成“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学习“电流表、电压表”时,把读数规则概括成“先看量程后看盘,大格小格算一算”等等。

2、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规律

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

3、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习题教学中,解完一道题要让学生反思:应用了什么知识?用了什么方法?有无其它方法?为什么这样做等等,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的灵活性。

总之,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法,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