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梁伟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中心学校      梁伟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节成功的课,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长效性。而体验式的教学正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一种再体验,学生在这种体验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因为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点。而体验知识就是体验生活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下,所获得的知识运用能力比传统的讲授所获得的知识要更深刻,迁移度强,易应用于实践,对学生终生管用。以下这段话就是对体验式教学的诠释。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一、从新课程理念谈“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之源,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正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的亲历实践。正是从这样的视角,我们不难感悟到“体验”在解读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中的重要位置。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的“抽象”和生活的“具体”相联系,将数学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要组织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等,这无不都要联系于体验,植根于体验。

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进行体验教学的,先让学生每人自制几个1平方厘米、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小组进行合作,运用自制的学具摆长方形、正方形。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时,要求:①拿出每人自制的小正方形。②摆出长和宽不同的长方形。③一边摆图形一边完成下面表格。④ 小组合作后,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学生经过操作后,得出了规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在操作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看“体验”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并逐渐抽象概括所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三个人,一个比一个高,怎样表达出来?先由实物表现为图示,又由图示简化为符号。如果有四个人,怎么表示?进一步抽象为数字,可能1234,也可能1232、1233、1231……从数学本质看,这一系列的演化是一个“过程”,要深刻地理解这样的概括的含义,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这个“过程”。再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平年和闰年”时,因为这是历法知识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去体验历法知识的规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前,我让学生收集好1997年——2008年2月份的月历表,教学时,分小组进行统计平年和闰年2月的天数,设计表格如下: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二月

天数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之后,发现每隔3年就有一个闰年,不是整百的年份用除以4的方法找出闰年。了解每4年一闰的规律,加深了对历法知识的理解。然后再播放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动画,明白了闰年的来历。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就有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里面,数学知识的科学化。通过学习,体验人类怎样运用数学来理解自然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就会是半知不解的。通过了刚才的体验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就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去感悟,亦能运用数学理解自然界。

    三、从优化学习效果谈“体验”

    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会记住,而亲身经历体验的不仅能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印象。这说明,只有体验学习,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学习时,我听过好几位老师上的课,归纳一下:有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V锥=1/3V柱,课堂上学生听到了,短时内能套用公式解决极个别的问题,但事后忘记较快。第二位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倒水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后,得出V锥=1/3V柱。学生能记住,亦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知其来龙去脉,很难进行知识的整合与灵活运用。第三位老师将全班同学每8人分成一组,每组准备四盆黄沙、四个圆柱、四个圆锥(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小组活动时:①议一议:实验怎么做?工具怎么选、具体分工怎么分等在小组内由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定;②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③达成共识:选择怎样的圆柱、圆锥实验?你能发现它们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从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得到什么启发?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人人参与操作,认真全面分析现象,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引出规律:V锥=1/3V柱。这样的安排由于学生有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是充分内化的,容易理解,而且能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技能的拥有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学习。于是,情感与态度在体验中获得,因为数学虽然抽象,但同样是一门十分注重生活性与情感性的学科,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同样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的熏陶与培养,从数学本质出发,让学生对数学的魅力产生巨大的兴趣。这种情感与态度既要在体验中获得,同时又会促进学生更投入地进行数学体验与研究,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体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体验教学,可以看出,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