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 广西桂林阳朔县金宝乡初级中学 欧志英 邮编:541902 语文是一首诗,它能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可眼下很多学生却不喜欢上语文课。没有快乐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有和谐!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课堂,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一个平台,整个过程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形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呢? 首先,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肯定不取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而提出一些古里古怪或者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很可笑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作为语文老师绝对不能取笑学生,应该先表扬他的行为、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再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学生在解题环节已经弄懂了题目的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可是在读完课文后平时比较调皮的李亮突然来了一句:“老师,题目不是说是一封信吗?怎么作者全是写景啊?我们平时写信可不是这样写哦!”“你就知道写情书吧!”一个男同学马上回了他一句,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平静的教室像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全班同学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了。面对这样的状况,刚开始我很恼火,这不是扰乱课堂秩序吗?可又一想:李亮提的问题也有道理啊!于是我改变了原来备课的设想及时打圆说:“同学们,李亮同学很勇敢,有质疑精神,提出来的问题也很有创见性,我们平时给朋友写信一般都是互诉衷肠,给朋友介绍自己的近况或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怎么吴均给朱元思的信却是写景呢?”同学们听了我的话冷静下来了,顺着老师的话思考着,之后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作者与朱元思的关系,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渐渐明朗起来了,也由原来的哄笑场面进入了学习状态,李亮的脸上也阳光了起来。李亮这次在课堂上的提问不仅没挨批评,反而得到了表扬,他觉得自己的提问被老师重视了,心理产生了一种满足感,好像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自从这堂课以后,李亮上语文课渐渐的认真起来了,学习也慢慢有兴趣了。可见激励性语言,能够缓和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愉悦。 其次,用激励性语言让课堂上的“插话”变得美丽起来。我们在上语文课时经常会遇到学生无故“插话”打断老师的授课,很多老师收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往往武断的认定上课“|插话”是一种违反纪律的不好品行。的确,学生思想不成熟,自制力也不够好,难免会对课堂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假如我们老师一味粗暴否定的话,不单以后很难听到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打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插话”虽然被抑制了,但是思维的火花也被阻隔了。所以说,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肯定学生“插话”的合情合理,把“插话”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契机,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记得这个学期在教学林觉民的《与妻书》的课堂中讲到“吾至爱汝”时,王兵同学插了一句嘴“老师平时老是批评我们谈恋爱,现在怎么教我们谈情说爱了呢?”一句话引得大家开始天马行空了,甚至有人在附和“就是,就是,老师今天教我们说‘吾爱汝’哦”,没人在听我讲课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愣住了,备课时可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但出现了我又不能置之不理,这些学生的话也提醒了我:“爱情”对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词语,这些十五六岁的男孩和女孩相互之间说我爱你,其实他们还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爱,有的是把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了爱。有的只是对异性的好奇,正如青少年有“假性近视”一样,这是一种“假性的爱”。于是我冷静下来了,先表扬了王兵同学敢于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然后针对林觉民和妻子之间的爱与平时学生以为的“爱”来比较,这样一来课堂顿时成了一场辩论赛。通过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后,同学们了解了林觉民和妻子之间伟大的爱情,也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虽然这节课没有按我备课时预想的那样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庆幸,我没有粗暴的否定王兵同学的插话,也没有跳过不理,而是很巧妙化解了他的插话,还把他的插话变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让他们懂得了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以激励性的语言把“插话”的负面影响减到了最低,既维护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不挫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自省到积极发言不等于是信口开河,而慎重地选择自己“插话”的内容。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他们激励性的鼓励和评价,让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