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胡世丽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活力

 

四川省宜宾市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胡世丽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兴趣高涨地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施展才华,放飞理想,彰显个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我想从以下几个层面谈起: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生成新知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本能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图画,再现形象

      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在创设情境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提高认识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浪花》一文时,精心设计了图画,天空是蓝蓝的,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飞翔。海水也是蓝蓝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画面中的人物是一个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拢,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他们非常乐意地学习《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教师抽了一个小朋友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借助范读,传递情感

     教师范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他们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他们可以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想飞的乌龟》中乌龟和小鸟的对话时,我就通过范读让学生感知乌龟“疑问———高兴———惊讶”的语气,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受到感染,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乌龟和小鸟的语气。可见,教师的范读是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催化剂。

三)、利用游戏,提高效率

     儿童喜欢游戏是一种天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关于人物外貌的片断写作训练,教师可制作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游戏“你猜他(她)是谁”。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班上某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写一段话,并注明被描写者是谁。然后,教师把写有外貌的卡片打乱顺序,随手抽出一张当堂朗读(不读姓名),让大家连猜4次。如果有一次猜中,就说明小作者观察和描写基本正确。如果连猜4次都不中,说明小作者没有抓住特点,就“罚”他(她)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这个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

 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主要描写了作者来到离家乡很近的地方,看到对岸的家乡却不能回去心中无比思念。这首诗中的地名比较多,不搞清楚诗中所说的地理位置,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与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决定通过画图来理解作者的诗意。于是,我和孩子们动起手来,一边分析,一边画图。几分钟的功夫,我们就画好了。通过画图,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原来,作者离家乡只有一说和重山之隔,眼望家乡的春色依然,心中不免荡起深深的思乡之情。这才写了这首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并没有系统的讲解什么,只是画画图,让学生说说对诗是怎样理解的,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其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运用幽默语言,让孩子的情感飞扬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达到使人发笑、潜移默化、启迪心智的目的的言语手段。语文课是最富生动性的课,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鲜明,而且要富有生动性、幽默谐趣,如此才会更好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幽默语言引进语文课堂。在学到《丑小鸭》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说了一个有关他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长得很胖,胖到同龄孩子能穿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就像肚兜,他们都嘲笑我孤立我,还叫我‘肥冬瓜’。我的力气非常大,还能够自己掌控好,所以体育课上的铅球考试我总是第一,于是大家开始对我另眼相看了,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大家看看现在的我,还想不像‘肥冬瓜’呢?哈哈,事实证明‘肥冬瓜’也是有春天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演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自然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传达的道理。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