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石林友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石林友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影山镇友芝小学  558201

摘 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注人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传统的教学法弊端——转变观念——运用尝试教学等方面探讨、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法,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敢于探索的闯将。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尝试教学  方法探讨

一、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回顾旧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广大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弃旧迎新。传统教学方法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将数学的原理、概念、性质、定理、法规、公式等知识系统地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学生就用不着去动脑筋了,教师跟着教学大纲走,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就如:

7+5=?”每一个小学生都懂的一条简单算式,传统的计算教学意图让每位学生“看大数拆小数”,且必须很顺利地说出“5可以分成3和2,7+3=10,10+2=12,所以7+5=12”这样一段话,目的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想出:7+7=14,所以7+5=12;或者5+5=10,所以5+7=12;等等,在一定知识经验下,儿童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但往往都被一概扼杀,全部归性属“统一”思维。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在新课改下,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三、《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突出体现 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并且《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所以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现在的数学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而是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而且要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求其实背景,并且探索其应用价值。所以,我们要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清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尝试教学

数学既是认识的,又是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彻底地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先讲后练及仅仅强调个体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观念抛弃,采用先练后讲的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学,在尝试中成功,这就是尝试教学思维的雏形。

1、尝试教学的概述

所谓尝试教学,不是老师先讲,而是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它的基本精神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七个步骤:准备学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学习。

2尝试教学的优点

尝试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尝试教学有优点具体表现为:能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形成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性循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尝试教学的实施

①尝试操作。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常碰到求房间里的地板体积的习惯,而平整的拼要地板给学生一个平面的感觉,怎么求体积呢?为了矫正亮一错觉,让每个学生用塑料给自己的铅笔盒铺“地板”,切割铺成后,又让他们拿出来,显然是一个长方体,当然能算体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心理豁然开朗,轻松完成任务。

②尝试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算理及分析思路用语言表达清楚,是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创造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接着动手操作,然后教师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圆面积公式S= 兀r2 的来历,教师和其他学生当听众,及时纠正讲解中的差错,还让学生尝试操作,讲解书本以外的其它的推导方法,如把十几个近似的小三角形拼成梯形、大三角形等来推导公式。

③尝试练习。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头脑里并不是空的,他们已经储存许多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就是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教学中先出一些类型、结构、难度与例题相似的尝试题给学生尝试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特点。

总之,运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最后达到“好学”,这是一个质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他们长大后,对于不懂的事物,不会做的工作都能有“让我试一试”的精神,这种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是极其可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需要大批敢于探索的意闯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尝试教学设计》 邱学华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s����v 8ju �问题意识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对学龄少儿来讲,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渠道,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这就应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创新素质的具体表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1、在新知识的导入中,培养学生好奇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微象观察它。例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觉得很有趣,继而又觉得很奇怪,急于追根究底,对此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会积极地、执着地去探求。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如教“圆的周长”,叫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发现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 点。这正符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所发现的圆周率。因此,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

  2、在新知的获取时,培养学生敢疑

  我们“老师说过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小学生在家长面前常常使用的话。很显然,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的认识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因此,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照射,透视问题的全部。如有低年级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的“低位加起”生疑,“高位加起行吗?”其实从速算的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从低位加起来得简便,只是从低位起比从高位起在进位处理上来的容易点。又如,有的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而生疑,1用铅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物体(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有面积还是零面积?2平面图形有哪些“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确定吗生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发现疑点。科学家牛顿不正是从反面对苹果落地生疑才发现万有引力的吗?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很好的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