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対坡中学 葛娣 摘要: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这就是说,文学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引起读者共鸣,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而语文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文学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种人的教育,是一种完全尊重独立人格、注重个性发展、给人以自由空间的教育。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教育,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给学生一个独立自由的舞台空间,真正从“人”的角度去进行教育。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兴趣 主体 创新 1、以兴趣为根本 兴趣是激发人不断探索知识、超越自我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才会有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动力,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语文教学之所以会产生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现象,就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失去了兴趣,对语文知识失去了兴趣。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来抓。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蕴含着大量丰富有趣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关键在于换一种方式,用生动活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松鼠》,可以通过图片、幻灯、录像、光盘,或是用一只真松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对比眼中的松鼠和书本上的有什么差异,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再如讲《大自然的语言》,可带学生到野外聆听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的声音(也可录制各种声音),或是让学生观看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讲《我的老师》,可让学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受;讲《皇帝的新装》,可由学生扮演皇帝和骗子进行表演;讲《听潮》,可让学生听一听潮涨的声音......这样,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学到了各种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奇妙,变化无穷,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 韩愈有句话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我作为老师,只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至于你学生怎样去识道、学业,那是你学生自己的事。在这里,韩愈明确指出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老师为辅,学生为主。老师的作用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创新进步,学习的好坏,完全得靠个人自身的努力。韩愈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指出了师生之间的正确关系,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师生的关系却完全变了过来:教师是教学舞台的主角和导演,自演自唱;学生则是戴着“镣拷”的观众。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味地追求考试的成绩,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一堂堂本该是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一场场老气横秋的说教课。难怪社会上长期以“少慢多差”来评价语文教学。 学习是一件充满无限乐趣的事,但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的失误,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差事。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呢?这需要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到教学舞台上,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由表现,展现独特个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导演”,而不能是“主角”。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并且引导学生去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以创新为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精神,一个人才会坚持不懈地去攀登事业的高峰,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当今社会里,语文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每一步都留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足迹。而且,语文教学总是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列,但多次的改革并没有给语文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虽然社会上强烈呼吁语文教学改革,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数也是全社会之最,可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出相应的教学功效,以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呢?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创新。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并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传统应试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学生智力的发展,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做的就是彻底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丢掉过去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来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技能,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探求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全面促进学生各种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 其次是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和空间。在未来社会里,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激发学生努力进取,积极创新为主。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启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其实也是教师自身创新、转变观念的一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本能,这种本能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创新的成效是十分惊人的。我曾教学生写过一篇叫《我家的变化》的作文。按常规思路,大部分学生都会写改革开放前后家里的变化,都会称赞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幸福之路。但我在写作文前,要求学生避开这个思路去写,寻求另外的变化来写。结果作文交上来一看,只有少数学生仍然写了家里先穷后富的变化,其他的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写。有的写家庭成员的变化,有的写了一天中家里的变化,有的写了家中访客的变化;还有一位学生一反常规,独出心裁,写了家中先富后穷的变化:他写到改革开放使他家富了起来,但近几年经济萧条,由于经营不当,又使他家再一次走进了困境,面临贫困之苦。这样一个比较陈旧的题目,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之下,由于学生的创新,使作文写出了新意,开辟了另一片创作天空。 所以,教师除了自身的创新外,还需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激励学生去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发现真理的方法,他才能去自我创新,发现真理以外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