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与学生恰当相处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第一中学 官小云 李英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要在能力和师德师风上来征服学生,只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才会赢得相应的尊重。有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注意用语,爆粗口,带辱骂性的词语,对人生带攻击性。其实,将心比心的想想,我们是否能接受领导那样的批评就清楚了。儒家圣人孔夫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又何必为难学生,把我们都不希望的结果强加给他们呢。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恰当相处 和谐互助 互利共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在《师说》里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警醒,牢记我们的使命。老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同时,也需牢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学生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早熟”化。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的他们希望获得自由,老师与家长成了他们获得自由的障碍。因此,有些学生就与家长和老师长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我们在破坏他们的“好事”。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家长和老师的做法,但不善于表达的他们,就自己生闷气,甚至于家长和老师赌气。我们都是从青少年过来的,那些萌动的思想我们也有过,就不要一味的指责或限制学生,关键的是心理上的疏通和开导。 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也要注重讲究方法,不能把我们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来说,对学生的疏通和开导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有同学谈恋爱了,这很正常。现在的他们,正是生理机能方面逐渐发育时期,对异性的好奇和亲近是出于本能。同时也是学习压力的过大,让他们希望找个人来诉说苦闷,无疑异性同学是最佳的对象。然而,在我们老师眼中却成了罪大恶极的事情,简直就是校规难容,班规难留。当然,不排除有同学有早恋现象。这时需要我们有一双明辨的眼睛,分清眼前的学生处于什么状况,在做具体的开导教育。如果我们很不理智的进行乱骂一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十三四岁的学生,其实他们也逐渐明白了是与非,只要我们将利害关系讲解清楚,他们会做出正确的取舍的。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强加干预,毕竟我们不能代表学生本人。 有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置于学生教育者和监护人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强加干预。其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很不喜欢老师这样强势,他们希望有自主决定的权利。老师太过于强势,不但会导致学生唯唯诺诺,遇事畏首畏尾,还会导致学生极度不满。在老师的权威下,他们不敢于表露,就在课堂上捣乱,不专心听讲,专门给老师找麻烦。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也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老是将他们当成小孩子,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或许,我们作为老师的,收起那副严厉的面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所需所求,这样更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当然,对学生的信赖和理解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他们为所欲为,也要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才有效。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还要在能力和师德师风上来征服学生,只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才会赢得相应的尊重。有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注意用语,爆粗口,带辱骂性的词语,对人生带攻击性。其实,将心比心的想想,我们是否能接受领导那样的批评就清楚了。儒家圣人孔夫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又何必为难学生,把我们都不希望的结果强加给他们呢。在班上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几类老师不待学生喜欢:一是经常以各种理由辱骂学生的;二是揪着学生小辫子不放的;三是经常以各种理由提前进教室或拖延课堂的;四是师德师风不正的;五是不能为人师表的。以上几类是学生最讨厌的老师。我们老师也要“日三省乎己身”,学生不听话时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学生。 老师与学生在身份上是对立的,老师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学生要被老师教育。但是,除此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没有什么芥蒂,应当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老师的价值要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学生要从老师那里获得相应的知识。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互助的。 参考文献 【1】《国培计划材料》; 【2】《化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省优秀期刊 【3】《师说》:韩愈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