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利用教师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黄云娥 533400 【摘要】: 民族教育事业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又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语文教育事业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语文教师 人格魅力 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然而,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学生成绩之一。隆林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信息不通畅,对此,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塑造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民族地区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理念、系统的教育理论三者合一知识体系不完善。 众所同知,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丰富的知识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举止得体,气度儒雅,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相反,若学识浅薄,课堂上必捉襟见,疲于应付,反映到体态语言上,也常常是抓耳挠腮,手足无措。隆林县因受交通、经济等原因的限制,语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素质,据有关数据显示,单一的培训方式,常导致培训失真,流于形式,语文教师的素质从本质上没有得到提高。 2、教学语言“四不”达标,即不规范、不准确、不简明、不优美。 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首选因素,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 ,离开教学语言,一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失去了它的载体,而优秀的教学语言将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 隆林县生活着苗、彝、壮、仡佬和汉族等5个民族,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平时一般很少用汉语,语文教师的普通话一般都是二乙等级,且夹杂着个自的民族方言,普通话达标的语文教师是极少数的。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学生不懂汉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语文教师就用当地的方言为学生讲解,教学语言就毫无优美可言,教学质量难以有根本改观。 3、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时俱进的能力。但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学历起点不高,进修机会少,在职前教育中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又陈旧,潜心在孩子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而"魅力",则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难看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指语文教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来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师内在素养和禀性的总和,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习惯、意志、气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 1、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具有陶冶价值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2、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价值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 3、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意志强化有促进价值 教师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强烈责任心,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三、教师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民族教育事业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又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语文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 塑造民族地区语文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其教育教学目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如何借助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学习学科理论体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一个知识面狭窄的语文教师很难真正给予学生人格魅力上的感召,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应该是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育教学业务还应有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体现自我的教学艺术。如我教《出师表》一文前,就读了小说《三国演义》,阅读了《三国志》,了解了三国历史,三国人物,在讲课的时候,穿插其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就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此,民族地区有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要跟得上时代,跟得上学生的意识形态。注重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本身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热爱本门学科,以饱满的情绪和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象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性格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并受益终身。在讲解《云南的歌会》时,适时的介绍隆林壮族同胞的“三月三”排歌节盛况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与云南歌会相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情风俗,从而更容易渗入到这些少数民族地方的人们的心灵世界。 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能,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语言的锤炼。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憾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语和神态能触及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特级教师董一菲说:“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如我教《孔乙己》一文,在分析到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时,我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接着又请学生再现"抖抖索索摸出三个铜钱"的动作,再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前后两次出场作对比分析,通过这些方法,孔乙己,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形象就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教室被一种凝重的气氛包围着,下课铃响了,师生都意犹未尽。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有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情的学生,有情的教师,也一定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情感,充分发挥情感作用的重要意义。因些,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是他的专业水平和基本功,而是他的人文情怀,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才有情,才能感染学生。 3、 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教学的现代化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一名语文教师不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则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是很必要的,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个重大延伸。现代的课堂如果溶入高科技的成分,不但课的内容变得容易,而且课的质量也提高了,同时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扎实程度提高了。除此之外,学生也离科学近了,自然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授《春》一文时,首先播放一段录像: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其中有朗润的山,哗哗流动的水,嫩绿的小草,有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卖弄清脆的喉咙,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正在翩翩起舞,学生看到这些美景,都被美景陶醉。我趁此引入新课,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活泼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即使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总之,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在学识、能力、教学技术等方面塑造培养,它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可以转化为一种投影,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新世纪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化和优化知识结构,在课堂内外以其独具、崇高的魅力感召、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等职业教育,2005(4). 2.李慧.教学提高的动力和源泉——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J].文教资料,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