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偏远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吉林省珲春市第三中学校 王新昕 邮编:133300 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就迫切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而言更显重要,只有我们英语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进行专业化发展,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 那么英语教师要发展,我认为首先要知道应从何处发展?要想知道应从何处发展,就要先了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所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从教以来的反思体会,我认为现阶段偏远地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自身语言能力需要提升,尤其在英语听力与口语方面。在我所处的这个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非专业出身,或两三年速成大专毕业,听力和口语方面不过关,这也致使学生只能从英语配音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而英语课堂中自然也就大量夹杂汉语教学现象,甚至汉语、朝语和英语共存的英语课堂。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主动强化新课改的教学意识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仍过分重视语法教学,关注笔试,忽视语言的运用与交际,这也致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提早出现。 三、教师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我们进行交际及表达的工具,不应固化思维。一旦对学生语言表达方式固化,那学生就何谈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呢?但大部分英语教师就往往在要求学生对话时,先出示范例或说明如何问如何答,这无形中就固化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及语言模式。而学生思维的固化无疑对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是不利的。 四、教师缺乏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意识。“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尤其是英语学科,如只学不用,那学习就毫无意义。在我们这样的偏远地区,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外教对话,而教师对于开创“英语角”,阅读英文报纸,英文美文欣赏,学唱英语歌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也缺乏意识及关注程度,致使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 综观以上问题,我认为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必须进行专业化发展,以切实增长实际的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为根本目的开展各种活动,而非形式化、表面化的发展,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那么对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进行英语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的定期培训。一是对于偏远地区英语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的培训应同等重视,可每间隔一个周期进行一次短期或中期的专业培训。二是倡导英语教师自身通过媒体材料自学,提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挑战,并提供自学素材,建立有效地评价机制。三是定期组织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但决非是单一的研讨课、观摩课等。 二、采取“exchange teacher”的模式强化引导示范作用。请名师“送教下乡”,派老师外出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活动,我们一直在进行,但收效甚微,因为时间太短,往往只是聆听几节课,并无系统化及实践性。支教活动也只限于城市与乡镇之间,往往是城市进农村,却没有由农村走向城市,这对相对实力与能力较弱的教师来说自我发展空间不够。我认为在此方面我们也可采取“交换生”的模式长期进行,时间可为一学期也可为一年,这样偏远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都可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树立自信。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一般都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较大不足与差距,所以往往把自己定身于一个“教书匠”的角色,这样定位无疑对英语教学极为不利,因此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偏远地区的教师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树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偏远地区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学生在英语方面存在的差距。 四、促动英语教师发展性教育策略的形成。教育策略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地处理教育的各因素,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包含监控策略和应对策略等,即教师时时要清楚“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应更为重视并明确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学生实际程度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五、定期组织偏远地区英语教师开展“自我诊断”与“对症下药”活动, 希望通过这种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形成真正的专业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六、在校本资源开发与研修、教学后记与反思、教法积累、合作交流等常规自主发展策略方面也应有实效地继续开展下去,不流于形式,也不固化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