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在学校普及现场救护知识提高现场救护技能的意义................游红

浅谈在学校普及现场救护知识提高现场救护技能的意义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  游红  

【摘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各类事故、意外或暴力行为。在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现场,有效开展自救或互救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人体内是没有氧气储备的,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为46分钟,超过4分钟脑细胞即刻发生损伤,超过10分钟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所以抢救生命的4分钟被黄金4分钟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对于因各种外伤造成的大出血采取及时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等救护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减轻伤残、甚至挽救生命。

 【关键词】:现场急救  自救 互救  心肺复苏  止血

近年,地震、火灾、传染病引发的各类灾害事故频频出现,运动损伤、交通事故、校园意外伤害等各种突发事件屡见不鲜若能现场实施自救、互救在社会发展迅猛,交通日益复杂、医疗资源有限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在工作单位、校园等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者,现场民众无从下手,只能等待医务人员的到来或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不可预知的事故发生地往往不可预测,被救助者在坐等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或在运送途中就已经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又没有专业救护知识,处理意外伤害事件的能力有限,面对各种伤害事故现场往往是束手无策,只能等待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助。专业救助者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都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地震、火灾等大的灾害事故现场,发生群死群伤时救援资源更加有限,如果大家没有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救护技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流逝所以加强对学生紧急救护知识和救护技能的宣传培训刻不容缓。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在校园开展卫生救护培训的意义。

  一、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并非是医务人员的专利。

1心肺复苏术所需的一切只是一双手。 

现代救护常识和救护技能不仅要掌握在专业的医疗工作者手中,而且要使广大民众都能够掌握这些急救术,心肺复苏模型的成功制作和广泛应用,为心肺复苏术大层面的普及提供保障,使普通社会民众能够在模型上操作练习并有专业的设备进行检测,就能相对容易掌握心肺复苏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救护技能普及率非常高。 

2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国人口众多,但医疗资源相对有限,除了医务人员之外的特殊工种从业者如矿山救护、机场地勤、出租车司机中部分人群已经了解或掌握了急救技能,但广大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中学生也希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自救或对他人进行施救。但是,当前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学校利用特有的教育资源对在校师生进行宣传培训意义重大 。若在校园若发生各种群伤或意外伤害时,我们能够在专业医疗救助到达之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各类伤亡。

  二、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救护技能的方式和途径。

1发挥多媒体优势普及急救常识。

通过校园网络班班通播放《意外伤害与急救》系列卫生科学教育片并且内容循序渐进定期更换,每学期至少三次约12课时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学习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学校红十字会和学校健康教育课进行定期培训。 

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考虑进行学科整合,健康课与生物课、化学课相结合,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如:心肺的功能,人体大的动脉血管的具体部位及生理作用,四肢骨的外形功能等。培训活动中,生物、化学、体育学科教师可现场指导交流学习,由持有卫生救护培训资质的教师担任培训任务。培训活动应该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在技能操作前对本项活动开展的价值、意义要充分了解,引导大家愿意学、主动学。理论学习结合案例分析,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每一年学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面向每年的新生进行初次培训,老生进行复训巩固,努力使90%以上的在校生牢固掌握最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救护技能。

其次宣传教育活动以知识宣传和技能操作培训为主,两者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可能准确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培训活动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操作培训不是花架子,在突发灾害事故的某个现场是要发挥实际作用的,是救人性命的一项技术。

最后,定期组织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推进此项工作

3、多渠道开展救护培训,加大社会影响力。

开展常用急救知识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们每年针对入学的新生在第二学期课余都要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培训。并且和辖区部队、学校之间、社区医院之间合作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比武,竞赛现场会有专业的医务人员、红十字会各级培训教师、志愿者和部队官兵,我们的青少年志愿者和参赛选手多次获得一等奖、三等奖。竞赛的目的是巩固培训知识、加强技能操练,同时对周边没有参加培训学习的学生和社会人群也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对急救知识的普及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尊重生命,提升自身的价值。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对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热情很高,他们拥有思想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仅可以使他们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实现自救、互救来降低伤害,甚至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青少年一批一批地培养出来走向社会,能够传播更多的急救知识,并带动社会各类人群关注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急救技巧技能,滚雪球式的学习方式将会体现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在突发灾害现场,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在观看灾难片和进行案例分析中,我们大多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不痛不痒,于己不相关。我们在培训学习中常常要求同学们进行角色互换,若面临生命威胁的是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会怎样做?你能做什么?

课堂中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同时进行操作演练。我们先进行角色分配:如灾难现场的五个人,有肱骨骨折大出血的;有简单皮外伤的;有手臂脱臼的;有前额外伤的;还有一个目测完好无损的;面对这样的场景,该如何处理?首先呼救。同学们在可能的前提下尽快脱离灾难现场同时拨打“120”,详细说明地点、遇难人数和大致伤情。其次进行现场轻重缓急的快速理性分析之后进行分层救助。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很多因为意外伤害造成的骨折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疼死的,大多是由于失血过多休克而导致死亡的。所以在救护时会先行救治肱骨骨折的患者,其次才是其他几名患者。如果没有他人现场救助,只有自己一人且肱骨或股骨骨折并有大出血,我们又该怎么办?是等待救援还是就地取材进行自救?不同的选择处理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或截然相反的结果。通过培训和操作技能的演练,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做到判断及时,操作精准,还要高度重视注意事项。在视频学习中,有同学提出疑问,片中的救助者为什么还要标注扎止血带的时间?有什么作用呢?对于提出问题的学习者首先肯定他们的细致观察,其次告知大家标注止血带时间的作用,我们救助他人时本来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因为自救或互救不得当,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伤,如:肢体因扎止血带时间过长导致肢体坏死而截肢;或因扎止血带部位不准确无法达到止血的目的等。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可以降低再次伤害。

目前社会中出现的个别现状,有人面对生命在我们面前流逝态度冷漠或视而不见;有人积极面对,做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在现场施救;没有技能的可以帮助拨打“120”或向他人求助等。通常面对熟悉的人或亲属我们大多数能够主动施以援手,而对于陌生人的求助大多会回避怕惹事上身。我想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自身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现场救护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社会对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逐步加大,而学校教育资源丰厚,学习群体相对固定,学习效果突出且容易检测,受益人群辐射面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命质量将幅度提高,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这种救命术,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绽放!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