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方法整合 创生课堂效益 四川省犍为第二中学 虞 迟 【摘要】学习效率的提高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结合初中化学学习特点,就化学记忆方法做了一些归纳和探索,也有了一些成效和收获。在提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力图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切入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及对生活中存在的化学事例的发现与探索! 【关键词】 记忆 资源 兴趣 效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被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再加之化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密,因此学生也感兴趣,然而如何激发和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促进化学科学素养提高?成为了学科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我多年实践,在此谈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挖掘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虽然是化学基础,但学科资源的挖掘既展示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做一个学生佩服的化学教师,从而引领学生学好化学,从资源挖掘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化学发展史。如燃烧现象是自然界发生和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但在化学史上,物质燃烧的本质却成了一个长期难解的迷。17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为之不倦地探索,并提出了各种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燃烧学说”。该学说认为:一切可燃物质都含有一种可以燃烧的要素,即所谓燃素。 它在燃烧过程中从可燃物里分散出来,从而发光发热。而空气是带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烧一定要有空气才能实现。木头富含燃素,能燃烧,燃烧时燃素散逸,剩余灰烬。石头不含燃素。因而不能燃烧。燃素说把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该学说流行时间长达100年,其代表人物有:贝歇尔、施塔尔等人。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以后的化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燃素学说信奉者做过的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建立了正确的燃烧理论。 又如:结合教材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中讲到“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讲到我国古代“湿法炼铜”------我国汉代许多著作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 》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这些均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了铜盐溶液里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的水法炼铜。其原理就是:Fe+CuSO4=Cu+FeSO4.该方法也称胆铜法。其生产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淀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来的铜粉收集起来加以熔炼铸造。该方法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必使用鼓风,熔炼设备在常温下就可以提取铜。 再如化学史上的四次革命-------即波义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是化学史上第一次革命;拉瓦锡建立燃烧的氧化说是化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道尔顿等人建立起来的原子-分子论是化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20世纪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提示和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孕育了第四次化学革命等等。 2、化学名人。如中国化工史上杰出科学家候德榜,其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其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候氏制碱法,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其《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被称为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的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 又如:诺贝尔奖到1901年12月10日开始颁发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154位,汤姆生位列其中,而他就是发现电子的物理学家。为此成为了国际著名的物理学者。在这之前,一般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东西。汤姆生实验提出,原子由许多部分组成,这个发现标志着科学的一个新时代,人们称他是“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再如:阿伏加德罗;道尔顿;门捷列夫;拉瓦锡;舍勒等等化学名人故事。 3、化学科技与生活。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初中教材中讲到的“白色污染”“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化学”等均是化学科技与生活结合的实例,而该部份内容挖掘也充满魅力。如曾经有媒体报道“吊白块加入面粉及豆腐中,增加制品的白色度”,而“吊白块”是何物?其实吊白块又称固体白粉,化学名称为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 钠,为半透明白色结晶或固体小块,易溶于水,在高温下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有漂白作用;其在60℃以上就开始分解出有害物质,遇酸即分解,120℃分解产生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吊白块往往用于印染工业,以及合成橡胶、制糖及二烯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吊白块毒性与其分解的甲醛有关,而甲醛溶液人体口服后会很快吸收,可引起肺水肿、肝、肾充血及血管周围水肿,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因此世界各国严查吊白块使用。 又如:前些年科学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化学协会年会上宣称,未来的喷气式飞机有望以煤的衍生物为燃料的高速引擎推进下,以九倍于音速的速度安全飞行。而目前商用飞机使用的燃料多以石油为基础,引擎的工作温度必须控制在300℃以下。如果飞行速度加快,引擎周围的温度也随之上升,以石油为基础的燃料将变得不稳定,最终在引擎和输油管中形成固体沉淀,并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美国宾州大学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约翰••安德烈等人在试验煤的衍生产品后指出:用煤的衍生物作燃料能克服这一障碍。如果研究制成功,将迅速推向市场。 4、结合教材内容的拓展与探究。如讲到乙醇时,结合生活讲到白酒。酒是乙醇的水溶液,酒的度数怎样确定?一般指在20℃、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如50°白酒是指100ml白酒中含酒精50ml,(啤酒不是指酒精含量);为什么“酒是陈的香”?为什么不能用工业酒精勾兑引用酒?喝醋能解酒吗?人的酒量能练出来吗?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会兴趣浓厚。 又如,在学习到第八单元铁的知识后,可以拓展:第一块铁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在远古时代,第一块落到人类手中的铁并不是来自地球本身,而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铁陨石,古埃及人把这种天外来客称为“天铁”。铁是银白色金属,工业上为什么称它是“黑色金属”?“铁的氧化物有几种?” “如何正确标出Fe3O4中铁元素化合价?”“如何理解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铁罐能盛放冷浓硫酸,为什么不能盛放稀硫酸,也不能放硫酸铜?” 二、探索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结合初中化学学习特点,就化学记忆方法做了一些归纳和探索,也有了一些成效和收获。 1、关键字词记忆法。这是记忆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以记忆整个概念。如在记忆“催化剂”概念时,可用“一变二不变”来记忆。“一变”即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指本生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2、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记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体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再停止通一氧化碳,因此可以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又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可以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3、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浓缩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七个步骤,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查”指检查装置气密性;“装”指往是管里装药品;“定”指固定装置;“点”指点燃酒精灯加热;“收”指收集气体;“移”指反应完成后,将导管移出水槽;“熄”指熄灭酒精灯。 4、数字记忆法。就是将知识理解与数字联系,记忆有顺序性、关联性的知识,多用于化学实验。如:取用固体粉末时“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又如:液体过滤操作中应该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4、谐音记忆法。就是将知识与谐音结合,形成有趣的生活场景和常识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三位,可以记作“养闺女”即“氧、硅、铝”的谐音。又如:初中化学中金属活动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记作“嫁给那美女,心贴喜牵亲,总共一百斤”等,这样使学习充满乐趣。 还有诸如:谜语记忆、化简记忆、形象比喻记忆等等,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探究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不断思索,适合自己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人类发展的最近几百年间,科学技术把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这些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化学正是帮助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学科之一,作为化学老师的我们,引导学生从化学视野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培养他们科学素养,成为我们的任务。在提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力图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交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切入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及对生活中存在的化学事例的发现与探索!这也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我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1] 刘增利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资料包》 北京出版社 2007年1月第4版 [2]王晶 郑长龙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