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计梅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峙中学      赵计梅

摘要: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方面不断发生重大改革,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措施不断地对传统模式的教学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增强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现阶段我国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对策,有利于促进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现今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已经纳入到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1、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2.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足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总课时应当在70——140个学时,相应的折算到每一周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要有2——个教学课时,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个教学课时。在部分教学制度不严格的学校,每周只安排一个课时的信息技术都有可能会被其他科目的老师所挤占,安排上相对比较重要的课程,例如数学、英语、语文等。因为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教师根本无法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的章节内容在这仅有的几个教学课时里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讲解效果,大部分老师只可以在开课的前几节课中象征性地讲述一些题外话,后面阶段直接安排学生自习。

 3、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

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4、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

 当今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性完善的手段,教育上的竞争就在所难免。在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以及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这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受过学校系统教育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实行分层化教育

  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在教学课程开展之前,老师需要通过基本形式的测试与访谈等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摸底调查分析,

  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应考虑到各个水平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将学生按程度分组,采用异步教学,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课堂任务,另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布置的更高层次的任务,并且可以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可以让一窍不通的学生开窍,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让学习缓慢的学生加快速度,达到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

2、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和教研机构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已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担任,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没有经验或从事本专业教学时间很短的年轻教师。各级教育部门要对他们给予大量的支持帮助,并且对他们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可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

3、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不应只有总结性评价。同时应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上机操作、课堂提问、提交作品、笔试等,不应只有单一的评价方式,这样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教师也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从简单的知识掌握的好坏转换到以人为本,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4、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并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学优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学优生,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学困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众多因素仍然影响着信息技术科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考虑每个影响因素,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找出应对策略,使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