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广西靖西县第二中学 冯玉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政治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基本观点是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是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率。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相当稳定的相互联系,学习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此,本研究指出的政治高效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效益最大化。因此,有效教学理论成为本研究最直接的研究依据。 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实践的深入,教师已经清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活力,让他们的主体精神、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联系紧密,使得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切都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课堂上学生学习政治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乐于体验,善于提问,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巩固率由原来的35.5%提高到学前的58.2%。 3、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这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优化和教学艺术的成熟与精湛。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研究体会 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应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都要作出一定的考虑。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层面遇到的新问题 教法选择不当,在教法上不分析知识本身的具体情况,方法单一。情境创设不当,情境的创设更多是为了证明知识,而不是引导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来源。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问题设计不当,问题的设计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练习安排不当。 2.课堂文化层面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知识的贫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课堂语言不丰富。教师的责任心下降师生之间沟通受挫,缺乏情感支撑,教师的教有一种任务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合理,为运用而运用。 3.由于理论水平和时间有限,本课题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理论高度不够,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应继续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要做到学中研,研中学;做中研,研中做;写中研,研中写,增强自信心。 六、研究后的反思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向和教学效果,教育观念先进,就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有效地控制课堂失误,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观念转变。强化问题意识和课题意识,切实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包括运用教学方法九牛二虎之力艺术,更包括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便成为了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随意的、精糙的和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启发其想象与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基础。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目的的。应当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