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 邓兴荣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校教育中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扎实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在基础上构建创新,在创新中夯实基础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同时,学生的创新兴趣也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应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创新 基础 兴趣 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教育,我国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了。同时,目前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创造性的人格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的趣人趣事及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设计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都喜欢听趣人趣事或喜欢玩生活中几何图形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学习的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的趣味故事或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设计,既可以让他们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学习到其中的创新精神。如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页《华罗庚的故事》来讲述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一部分内容;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4平面图形》,就可以利用课本第137页的阅读材料“七巧板”来导入新课。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让学生通过七巧板的制作以及图案的设计活动,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与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质疑、解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当学生提出一时难以解答或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应先赞赏他们敢想敢问的精神,决不可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或与他们一道商榷问题,广开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性思维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很多,常见的有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等,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 五、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创新思维。解决总题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被动参与,反复练习,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互助活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到所学知识。在交流中,活动中,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主体意识是其决定学习成败关键的时候。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主动的要求发展进步。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作为教师应做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热情。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 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因此,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学给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自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积极主动的主观努力,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