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传递——浅谈感恩教育的渗透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小学 魏慧 【内容摘要】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常常存在偏差,主要是由于缺乏意志力,感恩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偏差,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懂得如何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但是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也要适度,多做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爱与回报。 【关键词】感恩意识;多样性;特点 当我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的时候,德育工作的渗透成了这一年总结中的重点。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盛行的新形势下,作为低段孩子的启蒙老师,我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感恩教育。 学校一直以来也很重视德育教育,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自信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框架。现我就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几个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感恩意识需要培养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我们便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而这种感谢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所具备的,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培养才能够逐渐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感恩意识的工作中,我采用了从小事做起,从眼前抓起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看到孩子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就给予她们行为的鼓励,并在班里公开的表扬,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感谢,学会帮助他人。在本学期的学习当中学生除了学习更学会了如何关心、表扬他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有感恩的意识,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基础教育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做好的事。 二、感恩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局限于课堂中和学校中,而是将感恩教育的外延延伸到了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让德育教育深入家庭,深入到每个孩子的生活实际当中去。11月份,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为爸爸妈妈洗脚”,这一项作业,90%的学生都完成的非常好,很多家长也给我带来了感谢的信件,看到家长们对这项作业的肯定,我更加觉得这样的作业对孩子们感恩教育的渗透有着很大的意义,要让每一位孩子都知道:父母给于我们的爱,我们虽然不能回报父母同样的爱,会给与我们的子女更多的爱,而我们也要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爱。 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的表现方式,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有孩子给我讲了很多有关感恩的例子,比如:有孩子存着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有的孩子坚持帮妈妈做家务,有的孩子还给妈妈捶背等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样做已经是很难得的了,鼓励孩子让他坚持做下去就是最好的了。 三、感恩教育的过程是需要坚持的 情感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以长期的实施环境为载体,情感因素应该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营造以情感陶冶为环境特点的班级文化,创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品牌活动,如在班级举办“母爱征文比赛”诸如此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我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每周二早晨晨会课20分钟的时间,让情感教育成了学生宣泄的渠道、交流情感的平台和陶冶情操的摇篮。学生可以尽情的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关于感恩、感谢等情感方面的事例,说的都很好,有些孩子还能够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让大家去做,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都很盼望每周的这一天,我想效果真的是很好。 情感教育课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它具有如下特点: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发言机会的均等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变性,交流沟通的广泛性,参与对象的多样性,教学讨论的延伸性,注重经验的积累、情绪的放松和情感的共鸣。 四、感恩教育的特点 感恩教育不光光是让学生自己对身边的人或事有正确的看待,在对待别人的帮助中懂得知恩图报,我们更多的是要正确的把握感恩教育的科学性,用科学的方法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感恩教育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孩子,这就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给你说心理话,把你当成知心朋友。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2) [2]李汉生. 班主任杂志社.《班主任》,2008年8、9期 [3]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