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写作与阅读比翼双飞........................................姚燕

让写作与阅读比翼双飞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小学   姚燕

                

摘要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鉴文本艺术,显化感悟点;补充文本内容,实化空白点;借助原型启发,活化模仿点;拓展文本描绘,优化转换点。只要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定能使阅读教学更加亮丽

【关键词】 阅读与写作 ; 教学; 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观,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人们都知道,美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松柏挺立,是坚韧挺拔之美;花儿绽放,是蓬勃生机之美;虎啸上岗,是粗犷豪迈之美。汉女描眉,追求的是视觉上的美;文人炼字,想要的是语言上的美;静心悟道,追求的是思想境界上的美。

    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美,令人陶醉;美,令人心旷神怡;美,是一种享受。只要用心去寻找,其实美,无处不在。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人》时,我将“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从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情感;体会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并使学生善于从身边中发现美。

  1.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读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和田,开始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美丽,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上写上一种“美”的行为,如:豪气、豁达乐观、勤劳、好客等,仔细看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人类的美德所在啊。

  2.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时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地读书活动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其感悟体会“载歌载舞”的美,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3.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美的。作者就是从一次经历,一件很小的事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还可以找到美?”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充分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学完课文,学生们被作者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感染,于是我设计了“小练笔”和“寻美交流会”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锻炼、展示的机会,希望学生们将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发现的美或者创造出来的美用笔写下来,这一教学环节填补了学生阅读后内心的空白,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的美,学着作者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的美,最后召开“寻美交流会”,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把小练笔这一项作业扎实地落实在课堂上。

    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写出了很多关于美的优美文字。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眼前一片绿色:淡绿,深绿,嫩绿,翠绿……一阵风吹过,叶子随风摇摆,好像在欢迎我们呢。看,那片青翠的绿叶子,打着圆圈儿落下来了,噢,它一定是被小公园的景色吸引住了,一路走一路看,就把回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干脆狠下心来不回家。它落到草地上,随即在草地上自由地打两个滚,看到蝴蝶,就跟它捉几回迷藏。那生活也过得清闲、欢乐而甜蜜。这时风轻悄悄的,草绿油油的。我用双手把它捧起,轻轻地把它放在水池里,变成了一叶扁舟。它开始了新的旅程……”

    看到这么富有想象力的语句,我不禁想起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中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其思想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领会写作技巧,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写作,逐步提高。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

    从《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我获得了启示,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教学,我将阅读进行分解。以课内为主,配合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材料分解成课题解析;重点事例分析;精彩语句研读;人物形象分析;结构顺序与写作特点分析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积累。苏东坡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除了让其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亲身经历的事获取素材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得。根据阅读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写作思维相对应。教师可以通过课题分析,使学生掌握拟题技巧,学会多种方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之中。还可以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分析,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明确选材的标准,并能将读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对所阅读的文章中好的东西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引用。如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等。还可以仿写: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不要忘了想象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激发其想象,从而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形象化,进行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正是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使语文数学中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姚春红(2014年)《阅读与写作》(下旬刊)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文华(2015年)《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