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如何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相结合......................谢岭

语文教学如何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相结合

谢岭  贵州省毕节市双山新区中路中学  551603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成为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开辟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的新的教育理论,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实践语文新课标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施    创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一贯重视“创造教育”,从事创造教育,并留下了许多精辟深邃的见解。语文学科的教育一直倍受众人关注,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进行了课程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仔细读新课标的内容,里面有太多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相一致之处。虽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是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但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以至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今天语文课程改革中仍有积极意义,可以说新课标中的一些内容与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要弄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联系,就必须了解他的主要内容。

一、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鲜明指出创造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即:“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同时把教育对象全面化:“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鼓励学生“手脑双挥”,“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真善美的活人是老师创造出来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被学生创造着。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的作用:提出老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老师,学生和老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二)创造教育的基本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使人自觉主动地去创造,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创造教育的方法,则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创造。他指出:“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同时他相信创造教育应该普及也能够普及,认为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创造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重视学生自学方法的获得,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提倡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种启发学生创造力的思想无疑是其创造教育的又一闪光点。

(三)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生活教育为中心,强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经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创造教育包含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主要精神实质是实践、求知、创新、育人,是要教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创造教育是通过生活教育来实现的,生活教育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根本途径。所以他提出“生活教育”的著名命题。陶行知强调说,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组成。

(四)实施创造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个民主”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要从儿童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由此,他鲜明提出教育要从六个方面使儿童获得“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

他认为,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双手、嘴、时间、空间都释放出来之后,就要对他们的创造力给予适当的培养。由此他又提出“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

“三个需要”是指:第一,“需要充分的营养”。 此“营养”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第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第三,“需要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再给予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茁壮成长。

“一个条件”即是民主,他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也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五)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提出: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即把过去教师主观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变为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把知识分为一粒一粒地喂学生变为教给学生方法,从教师教授知识变为学生自学。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要采取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的、填鸭的、被动的教学方法。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现代语文教育的联系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当代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

1、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基本理念相同。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内容,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其学法。

3、核心内容一致。现代语文教育也以生活为中心,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课的重点是阅读教学,阅读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反映,要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就得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语文材料来自生活,而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在生活中运用、实践所学的语文知识。生活教育与现代语文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如出一辙。而教学做合一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第四版)〔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江苏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合编﹒陶行知文集(第一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