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武进高级中学 阿特尔.扎吾提汉 邮编:835700 【摘要】: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 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我们面临的二十一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和知识创新的竞争。学校是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为适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它注重了学生的全面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目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课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_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四.研究方法 1.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我首先着手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努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构建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培养教育创新能力,为推进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根本性的前提条件。 2.开展创新教学探索。 创新课堂教学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即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作主,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地展开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淡化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向师生民主平等关系转变。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养成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探索过程中,要为学生思考、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较丰富的内容和材料。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把话说完,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压抑、讽刺、嘲笑学生。同时允许探索中犯错误,不求全责备,尽量找出其中的合理成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并能充分利用“错误”的价值,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创造一切积极条件,做好创新教育在课外的运用、延伸和提高。努力营造一种全方位的创新氛围,切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锻炼成具有创造型人格特征的人。 4.完善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 学校始终能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改革不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体系,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2.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3.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4.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5.确立了科学的创新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六、有关经验及反思 1、将教学改革实践与校本自培紧密结合,这正如专家所评价的那样:“教师培训应视学校为重要阵地,在学校的改革实践活动中,将教育原则与实际工作、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融成一体,这也许是提高教师实践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 2、教师将教材教法研究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主体意识及个性差异相结合,使中学课堂的创新思维教育不停留在外显的活动上,而落实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和体验之中。 3、我们采用的行动研究法,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紧密使用,形成了一个“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研究的共同论”,边学习边指导、边设计边实践、边反思边改革,在真正意义上,把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了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水准和效度、信度的提升。 4、领导重视关心和家长的配合,在课题进程中受到上至市局、学校领导,下至广大家长,给予了本校“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每学期开展的“创新思维教学”说课评比周中,学校领导多次组织老师学生座谈,从人力、物力、思想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鼓舞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士气,使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由于本课题涉及问题较多,深入下去又遇到了很多的难点,加教师在第一线工作极忙。因此,上述研究还只是初探,成果很能不成熟,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努力,使之成果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4]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