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学生利用数学作业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研究 新疆尼勒克县第一中学 李晓明 邮编:835700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内化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生理、心理、个性结果。这种内化的过程,就是塑造人的过程。我们所说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的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的落实就是全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促进人的发展。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恰当的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苏霍姆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高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的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传统的作业是教师通过“题海”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试题、教学辅助用书等,没有精选,学生很累。创新的作业较少让部分学生感到太抽象、机械和乏味,缺少学科相互联系的题目或衔接“陡坡”太大,让大部分学生高不可攀。 二.利用数学作业反思的实施原则 为了满足现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未来的数学教师必须讲究作业设计的艺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现行高中数学作业实施了改革。 1.充分尊重并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作业,挖掘课后作业的深意,用好用足例题。 2.通过拓展作业的知识范围,设计综合性作业。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性作业的设置。将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3.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形式注重多样性、层次性。教师在作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同时,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精心设计好学生作业,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反思, 学生自己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评价,可以让学生感触自己的智慧人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日常教学中分别从数学作业交送的及时性,作业质量,书写绘图,纠错等四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对交送的及时性的评价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不拖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作业质量”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和分析。以利于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修改错题后的总结和反思在内容上不作过多的限制,可以是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是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可以是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可以是寻求帮助和指导,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或对老师的批评或建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只有反思,没有后续学习,反思就会落空。反思后务必注重后续学习。 2.通过作业反思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刺激他们,并要持之久远而不懈怠。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合理而又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积极探究,促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已经过于贫乏,从而产生一种要求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强烈欲望。 3.通过作业反思促进课外生活的意识回归课堂 课外延伸,一种思想、一种意识的形成,我们数学组通过培优思维训练、数学知识报、图案设计、数学小论文等研究性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课内思维,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身边。课外活动可以另一个角度培养。 4.通过作业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进行反思性评价提高了业务水平,有利于使教师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节课上好之后,审视其成功与不足,追究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重要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四、作业设计原则 为了更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作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严格地说,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因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筛选,布置典型性较强的作业,做到精选精练。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究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思考感受知识,亲自进行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遵循学生主体。 (3)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作业布置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困生要提供基础性作业,不宜有难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有挑战性的作业,可以添加一些新的信息,激励他们去钻研和探究。 (4)选择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主要知识点和思想方法;有选择的选取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生身边的问题,给他们自主选择,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5)探究性原则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练习中要尽可能布置些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习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数学作业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作业兴趣的提高。 2、增进师生知识情感交流。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扎实巩固教学效果。 5、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理论知识不够,研究的深度不够。 2、课题组4个成员的工作量太大,每个人都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做研究,所以交待的任务难以完成, 3、教师在整理自己的资料的过程中,平时不够注意素材的收集,很多平时做得很好的材料没有保存。 4、研究的时间过短,所以研究的成效不是很显著,体现不出来,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教师对学生分组时,有些学生不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产生消极情绪。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分组的前期工作和思想工作,及时做好分层流动的调整。 (2)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时,有个别学生懒惰自动降低目标,或缺乏自信而低估自己的能力,选择较低层次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很自负,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而选择较高层次的作业。 课题研究工作,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能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学会用教育理论来分析和解释教育现象。在研究本课题时,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真正含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从数学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