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5-6岁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单位名称:云南省昆明市高新区烟草科技园幼儿园 李战美 摘要:5-6岁幼儿的数学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以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5-6岁幼儿、数学区域、原则、材料、能力。 引言: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索学习,以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的知识并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幼儿感知、积累、修正和表达经验的地方。因此,数学区的建设在幼儿的数学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数学区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正文 5-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教育,需要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投放操作的材料。如何投放大班数学活动区的材料和实施研究呢? 一、教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要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目标有所了解,以便在投放材料时更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为目的来提供材料。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大班幼儿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以及自己班的幼儿普遍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然后重点以促进幼儿这些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来提供材料。 例如,通过平时观察并结合中班幼儿末期的数学能力测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在平面图形的组合和理解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进人大班后,我们便提供多种帮助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操作材料,如图形剪纸、图形拼图等,以促进幼儿平面图形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活动区材料的选择 明确了材料投放的目的,教师还要在多种材料之间作出选择,材料的结构性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5-6岁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他们的数学活动区的材料可以以高结构的游戏材料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或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游戏的意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作为补充,鼓励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充分发挥想象。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的一角投放了一些形状积木、纸、笔、剪刀、胶水等,之前并没有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操作这些材料。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幼儿自己创造了多种操作方法,如组合形状积木,将形状积木放在纸上画出形状,或参照形状积木在纸上画出形状并剪下来粘贴成图案,等等。 除了材料的结构性,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还要考虑操作材料的人数和所需时间。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强,他们能够通过与同伴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因此,教师除了提供让幼儿独立操作的材料外,还可适当提供一些合作性材料,如棋类材料、扑克类材料等,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材料所需的操作时间不同,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区角活动的总体时间来选择和调整材料。大班每次区角活动时间通常持续45分钟到1小时,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所需操作时间太短,对大班幼儿缺乏挑战性,幼儿就会在一次活动中频繁更换材料,无法将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 三、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时机和开展区域数量 材料何时投放,投放之后何时调整,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将数学活动区材料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以主题活动内容作为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较好地抓住材料投放的时机,更好地体现材料的教育价值。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前投入相应的材料,为幼儿作经验的准备,也为教师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帮助;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投入材料,使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以帮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进一步互动,更好地建构数学概念。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充分地发挥数学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价值。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材料投放与调整时机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育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适时地调整材料。考虑到空间和教师指导的问题,区域数量以4-5个区域为宜,可以移动区域2-3个,两个为常设区域。 四、数学活动区材料玩法的制定,冲突点设计不够。 高结构的材料通常具有明确的玩法,这些玩法有助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通常会预设材料的玩法,如通过操作豆盒来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改变游戏玩法或者变换不同的玩法来操作同一种材料的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更有可能创造出与教师的预设玩法完全不同的玩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必须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改变预设玩法,是因为预设玩法过于乏味,还是因为预设玩法对幼儿来说不适合?客观的分析能够促使教师正视预设玩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教师日后制定更适合幼儿的玩法。其次,教师必须看到幼儿自创玩法的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结果,最能体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还应该看到幼儿生成的玩法对幼儿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能够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问题。他们可以对材料的玩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反思自己和同伴的操作过程,分析玩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商品”的材料,包括一些一张价目表、一块记录板。最初,教师提出的玩法是“将你买的商品放到篮筐中,并参照价目表在记录板上记下你所买的菜的价钱”。至于具体的记录方式,教师并没有作明确规定。数学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们让一名参加“购物”活动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由于该幼儿买了很多商品,且记录时并没有将同一种商品归类,统计起来十分不便。于是,其他幼儿提出记录时应该将同一种商品记在一起,这一新玩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后,部分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如果在记录纸的每一行按照“买的某一种商品是什么、买了多少、用了多少钱”的格式记录,记录表就变得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统计出最后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讨论,“购物”的玩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的预设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而且幼儿游戏和操作材料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那么在进行区域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实施原则呢? 一、在关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时凸显“探索性”原则 虽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重要性,并积极选择和设计各类材料以促进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比较关注材料的“操作性”,忽视材料的“探究性”。 所谓区角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利用游戏形式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促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个别化、自主化学习的活动过程。显然,它是一种个别化的、低结构化的、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从这三个基本特点出发,任何区角活动都应当体现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选择性,都应当关注幼儿自己的发现、感知和体验,数学区角活动也不例外。 因此,从区角活动的本质属性来看,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只关注操作性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关注探究性。探究是一个要求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入的,非孤立、非断裂的过程;是一个灵活的、变化的、非机械的过程;是一个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体现多样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更多地思考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的材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以引发幼儿在自主地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 操作是幼儿早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仅有操作是不够的,尤其是仅仅满足于巩固、练习、强化的操作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数学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低结构的活动样式,更需要让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而不是封闭式的练习性操作。 二、在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原则的基础上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原则 如果说材料的“探究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那么材料的“引导性”则能预示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以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材料的过程中能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材料中隐含或预示幼儿操作与探究的方向,促使幼儿在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体验和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引导性”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满足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和操作体验,然后在观察幼儿探究和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并找到材料与教师所期望的活动结果间的关联,并将这种关联转换成一种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幼儿后续的探究和操作能顺着这个“指路线索”更有价值地展开。 在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始终是以“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为基本原则的,即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究和操作行为,积极思考怎样通过材料间接体现“引导性”,以使幼儿的探究和操作学习更自主、更有教育和发展价值。 三、在设计和自制材料的同时选择一些开放性、游戏性强的成品材料的原则 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 设计这项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远比设计一个集体活动的教具要难,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教育性、游戏性和开放性。 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虽说主要应由教师设计和制作,但不应该是全部,实际一点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更多地去发现和选择一些现成的成品材料或玩具。如积木,虽然积木作为一种传统的建构游戏材料,人们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它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但实际上搭建积木活动与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再如,纸牌、棋类等成品游戏材料,这些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性和开放性,幼儿在用这样的材料操作时往往更轻松、更自由、更多元。 因此,在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教师应当拓宽视野,尽量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游戏性、低结构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去接触、感知、应用数学,而不是将数学孤立起来,“为了数学而数学”,从而背离区角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瑾著.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2 [2]刘艳.区域化学习活动———幼儿学习的新形式.江苏江阴 . [3] 参考网址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tn=94455209_hao_pg&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