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伊宁市第十七小学:马丽 【内容摘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选择,在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意识的基础上,积极为搭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关键词】: 审美乐趣 个性阅读 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这样一段论述,一千位语文教师我想就会有一千种“个性化”的理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解读这段话呢?如何才能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共同探讨的话题。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独立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余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是意会。因而个人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大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使读真正“活”起来。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选择 首先,在阅读对象上,教师应从学生视野出发,打破教材文化内涵的单一性,构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课程。只要内容健康,行文规范,任何报纸书刊,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只有接纳多元的文化,构建多元的文化课程,丰富阅读的文化内涵,课堂才会散发出无穷魅力。 其次,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有的学生喜欢带着问题读文,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有的喜欢在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不拘一格地阅读,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二、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意识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身心的投入。因此要达到阅读目的,在具体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阅读指导,唤醒学生个性化意识。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尝试:初读----了解内容。先让学生初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带着朗读提示,大致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初读时教师范读很重要,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愿望。品读----感悟语言。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法,逐句逐段悟一悟课文是运用怎样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研读----质疑问题。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因体验不同,感悟有异,已对课文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应趁热打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景,唤醒他们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的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自主性越强,积极性就越高,阅读的个性化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就如在执教“词语盘点”中词语积累部分时,这些看似简单又空泛的词语学生初读起来似乎总是一个强调,很难实现词语的个性化阅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别小看眼前这些词语,他们可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就像读到“哭”心里就有种想哭的感觉,读到“笑”时就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词试着把他们读“活”读出你的感受来。于是学生们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词语,努力地、真情地、练读着,随后我让全班同学“开火车”每个人读一个词,奇迹发生了,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读出了对词语的个人感情:如一生读到“大吃一惊”一词不但声音响而且还做出了吃惊的动作。读“腼腆”一词一个男生不但声音放轻而且表情十分丰富,学生阅读兴趣越浓,阅读越投入,在结束最后一遍读词中,学生没有一个词语使用相同的语调去读的,真的让每个词语“活”了,赋予了词语个性化的生命。 三、搭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实现阅读的异彩纷呈,应该给个性化阅读一个平台,无疑平等对话就是这个平台。那么,如何展开有效地平等对话呢? 首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基础上,平等提出阅读要求,精心设计阅读对话。通过不露痕迹的提示,把自己的发现,巧妙地转换成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感悟,学生就会乐于对话。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入“以人为本”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生发展为宗旨的综合性动态评价。每个学生在对话中的见解,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和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课堂才可充满活力,充满创造,个性化阅读才能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总之,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途径不拘一格,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并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2011年出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4年2月出版 《小学语文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