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轮台县第二小学 王荣 邮编:841600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落实,部分农村小学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学习困难,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本学期数学组高端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从提高计算能力入手,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加强口算和估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段 计算能力 策略 成绩 一、起 因 数学计算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只要“跳一跳”还是能摘到“葡萄”的。我们选择高段学生的作业及考试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从学生计算出错的情况,暴露出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粗略,造成差错。 有的同学计算时往往“抄错题”,如:7.9×0.68=把因数7.9错抄成7.6,有的把竖式中的计算结果5.372写到横式中时错抄成5.327。 2.技能欠缺,形成知识性错误。 ① 概念模糊不清。如:分数除法计算中, ÷ =会出现 ÷ = × = ,更有甚者学了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后在计算分数加减法计算试题时也全部用分数除法的方法来计算了。 ② 计算法则错误。如:分数乘法计算中,例如 ×10=会出现 ×10= , ×2与 × 相等。也会出现 × = 的结果。 3.思维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的一种,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计算中受一定的思维“惯性”影响,如看见625÷25×4先算25×4,不恰当地使用了所谓“简便算法”,造成运算错误。 4.习惯不良,造成无谓失误。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计算比较随便,如字迹潦草,草稿纸书写随便,计算前不注意审题,计算后不估算、不检查,导致计算中出现错误。 有专家认为:“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学生才会产生他们自己的数学理解。” 二、 归 因 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观察,学习有困难学生不仅计算、图形、应用题理解上面都很欠缺,但是想要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应用题理解上还是有一些困难。《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觉得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让计算成为他们的矮树枝,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拾回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和学习成绩会有一定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 计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它包括口算、估算、笔算能力,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 2.师源问题 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学科特点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正确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4.个体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精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对于他们的人生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 、 策 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让他们理解一些计算中的算理,合理地运用一些运算中的定律、性质,形成计算技能。加强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养成认真审题和检验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1.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在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学习活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就能在较长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并不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者的自信。作为教师必须为这些学生找到快乐学习的源泉。 教学情况表明,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和计算速度的快慢,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 记忆性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中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2)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① 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如“ + ”这种情况,口算相对容易些,方法是: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公分母,只要把小的分母扩大倍数,直到与大数相同为止,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相加进行口算: ② 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这如 + =,口算过程是:公分母是5×7=35,分子是(2×7)+(5×3)=29结果是 。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则口算更快。 ③ 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 (3)熟练性训练 ① 视算式口算训练: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由教师直接出口算卡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出结果。 ② 编题互检式口算训练:在师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点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出相应的口算练习。 ③ 听算式口算训练:不出示口算练习,取而代之的是由教师口头读题,开火车式要求学生口答。 总而言之,不同的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口算训练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 2.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1)审题习惯 一般计算题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验算习惯 要让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如加法(乘法)的验算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除法的验算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即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还要学会检查方法:一般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 (3)估算意识 首先要使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鼓励学生在估算前通过估算预测计算结果,计算后用估算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这样做有利于减少运算中的错误。经常安排结合生活实际问题的估算活动,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其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比较估算结果的误差,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方法进行评价,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计算的灵活性。 3.重视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孔子提出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1)目标分层:例如学习“小数乘除法”,单元基本目标是: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发展目标是: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作业分层:作业是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完善教学结果的重要途径。 苏格拉底说过:“只有心灵才会把一切安排得最好”。持久的教育是依托于心灵的,教学是艺术,艺术不是技巧,艺术是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感人不在于形象,在于形象拨动心灵的那份魅力。人以心为灵,在孩子的世界里,数学的理性不是主要的,感性才是最根本的。 记住皮革马利翁效应:你想着孩子是怎样的,孩子就会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 张文清《数学后进生的转换策略》。广东教育2006、10 [4]汪树林《学生计算的心理障碍的分析及矫正》。中小学数学2004、1、23 [5]陆一平 《在教学中开展“分层递进差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1999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