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 肖莎 [摘要]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同时,也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目前地理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和教学环境的相对狭小,学生通过记忆知识点而获得知识,比较法可以弥补其知识获取的不足。此法在运用得当时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比较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地理特征差异。 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其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认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例如,比较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气候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学生就要从地理位置的不同着手,考虑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季风的影响,才能得出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大陆西岸的地中海式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从多个方面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个体差异,对培养学生判断、推理、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类似的还可以对印度和巴西这两个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比较;对日本和英国这两个经济发达的岛国进行系统比较;对组成东南亚地区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这两部分在气候类型、地形特点及成因等自然环境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等。此外,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地理状况、我国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特点等,也可通过对比,认识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和联系。二、比较法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即是将所学知识与新案例情境建立正确的联系,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以解决问题。借助案例比较分析,能够更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转换;剖析经典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它案例的分析。例如,借鉴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经验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探讨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将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产值,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防治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等具体的发展措施按照各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适当的借鉴。又如,在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对比我国草场畜牧业,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经验发展经济; 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调节对比分析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学习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时对比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通过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进而得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两区域知识比较的同时,学生的地理思维可得到培养,并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比较法即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学习日本时,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日本的工业分布的成因分析,这种工业布局与德国工业布局有何异同?与俄罗斯工业布局有何差别?造成工业布局差异的因素有哪些?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提出后,综合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的对比得出各国工业布局的异同。在农业现代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日本现代化农业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业比较有何不同?在对比两个国家时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对其产生的影响。例如学习世界主要棉花种植区时(中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白金之国”),印度的棉花,埃及长绒棉,美国的棉花带(35°n以南),)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棉花种植区的区位共性总结出来(光热充足、太阳辐射强,有灌溉水源)再对比分析各区的差异对棉花种植的差异,这样的分析更加透彻、系统。。 比较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可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的原则,注意被比较的区域应是某些地理特征和现象具有一定的相似,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把复杂知识简单化;零碎知识整体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比较法概括性强,且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2】 樊 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