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川省大竹县白坝乡中心小学 张维琼 邮编 635148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深入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力。如形近字、音近字的识别,学生观察力的强弱关系到对字形的掌握和区别。又如作文,学生观察力强弱影响着对所要描写的对象是否了解,掌握得详细,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因此学生的观察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着他的语文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要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围绕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的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新颖、鲜明、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又要依据语文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实际上是观察的故事,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中有张衡夜观星星的故事,《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有居里夫人坚持科学研究,提炼镭的故事。充分运用这些故事性的课文,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将课文中描写的事物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我在教学观察作文《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时,布置学生回家在放学路上的草丛里,捉一只蜗牛回家,把它放在菜叶、树叶和杂草面前,观察它会爬到那个动西上。结果第二天来到学校,许多学生都高兴地告诉我,他们都按老师布置的做了,结果发现蜗牛最爱吃的菜叶,由此断定蜗牛是害虫。我再顺势而为,引导他们把观察的过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结果学生都言之有物,写的生动形象。 3、采用电教化手段,再现课文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一边观看表现桂林山水美景的专题记录片,一边让学生聆听MP3课文朗读,让学生置身于桂林山水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通过动态的视觉冲击,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对桂林山水的美景有了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表现的又专注又热烈,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根据课文内容,带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老师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田野里,在花园内,在山坡上去体验春天,去观察春天的特点,去寻找春天,回到课堂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从通过那些方式来感受到春天的,从而引入到课文中来。加深对课题中的“触摸”的理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引导主要体现在方向引领、巩固加深、启发提示三方面,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观察方向,并找准观察重点,从而认真深入的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利用课文中“没有挪动一寸地方”这句话提问:“课文中的邱少云真的是一动不动吗?我认为这不真实,那么大的火烧在身上,谁能真的一动不动,大家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从图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也有“动”的地方? 很快,学生通过观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邱少云也有在“动”的地方,他的左手使劲抓住地,紧紧地握住一把土;右手用拳头死死地托住下巴。牙咬得紧紧的,嘴角在不断的颤动。然后我又接着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动?“学生回答:烈火烧身,疼痛难忍。”“这些细小的动体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伟大精神”。 三、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在观察事物时,往往表现为不集中或不注意细节,缺乏系统性,总是囫囵吞枣,笼统的接受,缺乏条理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教给学生以下的观察方法: 1、 按顺序观察法。 结合课文内容、插图或根据事物特点,教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观察的方法,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及远,从整体到部分,课文也是这样记叙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理清层次脉落,进而更好掌握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通过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学生的作文也会显得有条理,有层次。 2、想象观察法 根据课文中描写的事物特征和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丰富观察的内容。如教学《草原》一课,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观察插图中的景物,还要启发学生根据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草原的一碧千里和广阔无垠,想象在草原上策马奔腾,追逐牛羊,是多么的快意和豪壮。学生通过想象参与,插图上的静物由静变动,一下子鲜活起来,观察的内容就会更加深入丰富。 3、推断观察法。 观察时,不能将学生只限于直观表象,还要使学生学会推断,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比如可能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或视频图象,根据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一步推断他的心理状态,即:通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那些地方可能推断出来?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发现邱少云的神态表情,从而进一步推断人物的内心世界:邱少云此时可能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从而加深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4、比较观察法 运用比较法观察事物,能使学生通过对比,有效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教学《将相和》一课,通过学生对插图中两个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比较,领会人物性格特征。 以上的种观察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教会学生综合地运用这些观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