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好帮手..................................张英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好帮手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英   邮编:830002

【摘要】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好帮手,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课文批注的渊源、类别后,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文批注的训练进行了阶段性的安排,并以师生各自批注、批注成果交流、误读式批注评价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激励。

【关键词】课文批注 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写作等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它一般占据小学语文

2/3的教学时间。因此,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的课文批注,能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学生进行多样化、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使阅读更富个性化,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是课文批注?如何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好帮手,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呢?下面,我试从课文批注的渊源、类别、阶段安排、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阐述。

一、课文批注的渊源

课文批注不是新课标下的新产物,它源自于我国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注在古代称之为评注或评点,评点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古代经学有注、疏、解、笺、章句、章指等形式。有经学家把传注附于经文下或相应的句子后,以便读者阅读理解。如郑玄的《毛诗笺》、《礼记注》等。

毛泽东谨记先生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一部10万余字的《伦理学原理》,他写了12100多字的批注。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这种读书方法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关系。而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金圣叹评《水浒》,沈括的《梦溪笔淡》都是课文批注的典范。

课文批注就是边读课文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它兼感性的体验、感悟与理性的思辨、评论于一体,是一种较全面,整合度高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主动探究,是与文本、作者的直接对话,既是广泛的吸纳,又是真实的吐露,是浮华热闹的课堂表象的反叛,能让学生的感悟、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推动语文阅读教学质效。

二、课文批注的类别

课文批注按不同的标准来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一)不同位置的批注:

1、眉批。就是批注的内容写在书中“天头”的位置,内容一般是针对课题质疑或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了解等,能有效地调动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如一学生在《夜莺的歌声》一课的“天头”位置就有过这样的批注:“这‘夜莺’指的即是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玩赏鸟的种类之一。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在本课中指为游击队报信的孩子,他用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敌人的消息。

2、夹批。批注的内容写在字里行间,即文字之间空白处,一般是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及标点作圈点勾画或简略的文字点评。夹批比较自由,位置、对象、批法等可以任意选择。如在《乡下人家》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有学生就圈点出一个“探”字,并在行与行的空白之处批注道:“能否把“探”改成“长”或“冒”。也有学生圈点出“探”字,并在行与行的空白之处批注道:“竹笋想迫不及待地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让人感觉到竹笋的无比可爱。”

3、旁批。批注的内容写在课文段落的旁边空白处,一般针对段落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作批注,多则洋洋洒洒上千字,少则寥寥数语三两句,甚至一个“好”字,一个“妙”字亦可,真正体现“言为心声”。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一学生在第三自然段旁边留下这样的批注:“这桂林的山真奇、真秀、真险,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就很好地写出了对这一自然段读后的感受。

4、总批。就是在课文的篇末写下的批注。一般是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情感等进行归纳、评议、补充和深化的批注。总批的思路不应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但侧重点可以不同,对同一问题,甚至还可以有相反的批注。如对同一篇文章,学生甲批注“语言表达太过平淡,使文章缺少感染力”,学生乙批注“语言表达极佳,与人物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见智见仁。教师应遵循无错原则,鼓励学生大胆批出自己的见解。

(二)不同形式的批注

1、符号批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O”圈出重点字,用“△△△”标出关键词,用“~~~”划出重点句,用“?”表示质疑等。

2、文字批注。即学生用文字形式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空白处,这种批注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3、纲要批注。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如:《乡下人家》一课,可引导学生列出如下纲要式批注:

                          乡下人家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瓜藤攀檐 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鸡群觅食 

               小鸭戏水 门前晚餐 月明人静

通过批注,集中概括了乡下人家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按顺序呈现画面,同时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补充批注。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三)不同内容的批注:

1、识记批注。主要是有关识记字词方面的内容。如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列出形近字或分析易错部件、释词义、标段序及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等,是预习课文时应达到的常规要求。

2、质疑批注。内容是学生读课文时遇到的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的疑点和困惑。它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针对课题或重点词句提问并且标在书上,就是运用较多的质疑批注方式。

3、感悟批注。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而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如有学生对《七月的天山》批注“美啊!我仿佛来到了那蓝天雪峰下,静看鱼儿嬉戏,静观原始森林,静听马蹄溅水,静赏无边繁花。原来抓住景物特点可以把文字写得这么优美动人呀!”

4、联想批注。内容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如:阅读课文《生命、生命》之后,学生就由课文中“绝境求生的飞蛾”联想到绝处重生、残而不废的英雄人物故事,甚至联想到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态度等,写下来,就是精彩的联想批注。

5、归纳批注。是对文章的句段、篇章进行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的批注。如给《小英雄雨来》每个部分写一个小标题,写出《尊严》每段的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6、求异批注。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尝试修正的批注。如: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有学生批注:“假如改写一下课文的结局,父亲挖了32小时之后,救出的并非活生生的儿子和他的一大帮同学,而是血迹斑斑,惨不忍睹的儿子的尸体,父亲对儿子信守的那一份承诺还会有意义吗?”即属此例。求异批注是质疑批注的升华,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创造精神的一种深层次的批注。

三、课文批注的阶段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我将课文批注作了以下阶段安排:

1、课前预习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作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2、课中专题批注。学习语言文字,读懂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例如:《夜莺的歌声》一课,让学生针对课题含义作专题批注,可有以下方面:(1)怎么理解“夜莺”一词。(2)平常生活中我们听得较多的是“    的歌声”?(3)文中“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意思?请用“~~~”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读后的理解或感受。(4)透过“夜莺的歌声”,你对小夜莺作何评价?通过阅读思考、批注以后,学生对课文主旨了然于胸,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跃然纸上,阅读的理想效果也就达到了。

3、课末拓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趁热打铁式的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适当地扩展。如本人在教学中,学生对《永生的眼睛》一文的课末扩展批注,有表达内心情感的:“是啊!琳达的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一颗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心啊!”还有的同学发出感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热爱生命,并能热心地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作出努力,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应该说,都有了相当的深度。

四、课文批注的操作引导方式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采用以下几种操作引导方式有助于课文批注落到实处,真正有效提升阅读质量。

1、师生各自批注

即上课前师生分别处于教与学的不同立场对课文文本进行品读批注。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受走向教师。学生是开展课文批注的主体,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独到的理解力、感悟和评价等。而教师不仅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还要在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策略、深度广度和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批注。因此,这是一个先分后合的过程,最后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统一起来。

2、批注成果交流

批注成果交流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的过程。这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阅读感悟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需要在与同学、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启发中进行,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批注成果的氛围,搭建交流批注成果的平台。教师在必要时引导一下,适时地组织一下,在关键处点拨一下,在主体间相互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灵光。

3、误读式批注评价

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在批注过程中势必产生许多个性化的观点,也难免对作品主题有失偏颇的现象,有些学生会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重点、难点外兜圈子,有的甚至开“无轨电车”。这就需要开展对误读式批注的评价,使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误读之处,不断内省,修正自己的批注,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好帮手只是手段,促使阅读者用心理解和感悟才是目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从而提升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当然,课文批注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文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好助手,成为学生不断汲取新知的动力源泉,使之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次印刷.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熊生贵. 着眼生命发展  实施评价改革.《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2期.

[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3月第1次印刷.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