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让语文课堂因问题设计而有效......................................屈彦羚

让语文课堂因问题设计而有效

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屈彦羚

 

摘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激发情趣。(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四)、问题设计要化“多”为“精”。

关键词:问题   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设计本节课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怎么设计?怎么问学生才能理解,?如何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的解决?在每设计一个问题时,都要问一下自己,通过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所有这些教师必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教师尤其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精心审视、推敲。

     (一)、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激发情趣。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教师随便发问:蝴蝶到了哪里聚会?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的回答是乏味的。下课后,他与其它教师一起想办法,这一次他们抓住“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中“飞过”“穿过”“越过”“赶到”做文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而不是“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呢?这样的问题就具体多了,学生从细微之处品味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言说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 (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让学生开动脑筋,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生命  生命》是一篇颇具哲理性的小品文,作者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通常教师给的题目是“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各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我在去年磨课时也仿照这样提问,本来和四年级的学生聊生命的话题,学生会感到沉重,再加上要概括三个事例,课堂上却没有洋溢出生命的活力。后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想到的。”这个问题既从重点出发,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出发,但换了个角度,设计的问题学生能接受,有层次性。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在诸多的没想到交流中,学生对飞蛾、香瓜子、杏林子的认识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入。尤其是从“活下去”——“顽强的生长”——“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引起的震撼是原来的问题引领不到的。

(四)、问题设计要化“多”为“精”。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记得我在教学《乡下人家》时,第一次上课,这么美的一篇文章硬生生的被我琐碎的问题弄得学生兴趣全无。在我课后反思时,我仔细阅读课后习题,突然发现我可以以第二题为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自读,批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提问,点拨。这样一处理,学生的思维在向纵深发展,真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学问”、“学问”贵在问,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对待学问态度端正的过程,经过我们的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甚至高效的过程。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