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贵州省德江县共和镇初级中学 覃贞珍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暴力、伤人事件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向人生的边缘,生命意识非常淡薄。初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除了社会功利主义泛滥,我国的教育也存在很大的误区。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和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可行性途径,以此来探讨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是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把生命放在首位。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先抓好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重要途径。” 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其人文性内涵表现为:“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是一门浸润生命、提升生命、丰富生命的学科。从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包含了生命意识教育的所有内容。一方面,在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教材中,有很多蕴含生命意义,生命本质的题材。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思想与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处于人生的起点,对人生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位人生的导航师给他们以适时的指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正是如此。即: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灵魂、人性,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生命所包含的内容,以此来丰富和健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以上内容充分体现了,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自古以来就是文、史、哲、自然等各学科的融合。并且“就内容而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渗透其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囊括了古今中外: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宗教、民俗、伦理、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皆有所涉及。” 可以看出,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课程,它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坚信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任何教育都要有一种教育途径。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更需要一个恰当、可行的途径。生命非儿戏,中小学生就好比刚刚盛开的鲜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除给以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之外,还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有效的途径来使生命意识教育得以完善。其具体可行性途径有: (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是“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在语文课堂中有很多有利的教学资源,可以用以生命意识教育。 1、 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倡学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思考。 2、 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份量最重的一环。学生学会了表达之后,当然必须要学会写。所谓“写作”,就是要动笔、动脑的事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就称之为作文。“作文是思维的自然流露;作文是一种精神对话;作文是学生发展个性及培养创新意识的活动;作文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足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写作能体现学生真正有没有学到和消化所学知识,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精神层次。因此,写作教学也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之一。 3、情境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置身其中,有切身的体验和想法之后,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和生命的理解。因此,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感悟课文的最佳方法。情境教学的方法很多,可以是生活故事、实物、图画、音乐、表演等。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一种浓浓的意境,有助于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课文和生命的意义。 (二) 语文课外活动中促进生命意识教育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走出课堂,走向课外,依然可以捕捉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生命。 1、开展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生命 兴趣是一所成功的大学,兴趣决定人生,好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繁忙的学习之余,开展学生最喜爱的兴趣小组,能使他们找到心灵休假的乐园。因此,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对语文这一块,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组织一个诗社或文学爱好者协会之类的活动小组,让学生尽情的说自己想说的,让爱好文学和读书的学生有一个心灵归依的家。开展各种兴趣小组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领悟生命真正的乐趣,让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2、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关注万物灵动的生命 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除了细心观察之外,还必须学会保护生命。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皆以鲜活的生命而美丽。“梅花香自苦寒来”、“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都是先辈们所留下来的赞美大自然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充分地领悟到自然界生物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古代的诗人游览各地风光时,正是因为不忘将内心的情感诉诸于文字,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绝妙诗篇。因此,学生在观察自然时,也要不忘多写写观察日记,丰富和健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15185887029 3、组织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深化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是个广而深的话题。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关于生命的知识,在课外进行演讲,从而进一步深化生命意识教育。设置班级或个人比赛式的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来说,给中小学生灌输生命意识太过于沉重,但可以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如“关爱生命、健康成长”、“应该怎样保护生命”、“让生命充满爱”等等。通过演讲达到一种宣传的作用,让学生在七嘴八舌中互相分享对人生、对生命的看法。青少年的思想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教师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纠正他们的生命观,让他们通过演讲真正学到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并且积极地进取人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