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元”教学法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云顶中学 刘艳梅 13660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落实教育局工作精神,依据《东辽县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以学区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应具备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以学习、实践、创新为原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目标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由“教学”到“教学生学”的思想转轨,突出学生由被动接受到发现创造的根本转变,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和超越自我的幸福。 2、改变评课标准,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学生释放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3、实现教师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钻研的转变,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 4、创设求实的育人目标,评价一堂课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重点,以学生的展示和发展为导向。 三、采用方式 “疑、探、展、评、用”五元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五元教学法”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学习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一开始的“学生设疑”是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一种预设,当基本目标达成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用好教材和超出教材。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后边的“质疑”则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疑问的提出也是多种形式的,从一开始的设疑到后边的质疑,由学生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由教师补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困惑,随时提出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问题提出来了,由谁来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不断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只要当个好听众就行了。而“五元教学法”妙就妙在一个“探”字。 这里的“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既然是“探”,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由谁来探?学生自探,同学合探,师生再探。这三个环节都贯穿了一个“探”字,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首先,“学生自探”。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学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学生自学可能比教师讲授进展慢,但学生一旦形成了自学能力,就会自己学习教材,不用教师讲解,学习的进度会产生加速度效应。 其次,“同学合探”。这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新课程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有六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 再次,“师生再探”。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互动主要是思维的交往而不是形式上的互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 总之,“五元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几年的实验证明,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合作的能力。当然,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学段和学科中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变通。期盼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