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回归数学本质,优化数学课堂——浅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王金凤

回归数学本质,优化数学课堂——浅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吉林省东辽县云顶镇中学校    王金凤  136606

不久前,一位高中生的周记蹿红网络。诙谐的文字里充斥着对各门学科的诉苦与调侃。 “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英语是朕的华妃,朕其实并不真正爱她,只是因为外戚的缘故,总要给她家几分面子。数学是朕的嬛嬛,那年杏花微雨,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体育是朕的纯元皇后,那才是心中的挚爱。至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卑微的宫女子,朕理都懒得理她,到底是谁让她们入宫的!

初读令人忍俊不禁,再读却发人深省。其中,把数学比成嬛嬛,却可以让人看出学生对数学课的爱而不得,弃之不舍的矛盾心态。

经常听到数学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为学生都不会思考。其实不然,学生在最开始接触数学时,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心的,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方法的不当,才造成了后来的“欲学无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一定的数学规律,这正是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一要求。学生的天性是好动的,如何把握学生的这一天性,把无心的变成有心的,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的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以“生活”激趣——诱学生心“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好奇心之火是教师应有的责任之一。数学与生活有一条天然 “脐带”,相互依存,维系着各自的“生命”,因而,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没有障碍。而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回归数学本质,使数学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用来做题、应考。

例如教学“概率”一课时,可引用两个生活中的实例,买彩票中奖问题和投篮命中率问题。

这样的数学,基于生活;这样的数学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有趣,更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了清澈的“源头”,而且为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具体的素材。这时数学是趣味盎然的,课堂是热情洋溢的,此时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二、以“问题”启思——促学生脑“动”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也就无法使思维得以真正的启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如此设问:

问题1:菱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2:菱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问题3:由问题2可以得出菱形有哪些特有的性质?

问题4:菱形的这些性质能否成为判定的菱形的方法呢?

这样的教学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愿意去思考,喜欢去尝试。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

三、以“实物”塑造——引学生手“动”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中产生联想,在中顿开茅塞,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动手中发现了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手真正“动”起来。

“无理数的引入”为例,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给出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请同学们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2.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是一个怎样的数值?

3.a可能是整数吗?a会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估计a的大小吗?为什么?

这节课若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简单的想象,是很难理解的,但通过动手操作,得出图形,对理解教材和求出a的值大有帮助。这种类似于剪纸的游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平时不太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或数学抽象思维、数感较差的同学也可以一个个变得思维活跃,而且还能提出一些督导的见解。所以数学课必须有让学生参与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自然而然也就爱学数学了。

四、以“交流”育智——激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过程的展示。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发言,潜在着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多表扬,不批评,引起讨论争论,教师在旁只做点拨引导工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课不应该只是单纯解题能力的训练,解题技巧的指导,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回归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终生发展的数学思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少一分功利,多一份隽永与回味!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