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规范性.....................................何宗世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规范性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              何宗世

【摘  要】:物理实验操作规范在当今中学物理教育中必不可少,它与素质教育,与思维的多样性、变通性并不矛盾。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规范涉及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有序组装实验装置、规范实验过程以及记录实验数据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采用规范的实验操作以及规范的语言和书写,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规范要求   良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是教师和学生展现科学素养的舞台。科学素养包含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部分又明确要求学生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而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决定于教师的实验素养。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其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和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如何理解初中物理实验的规范性

1、实验操作规范不等于死记硬背

人们普遍认为,规范就是条条框框,学生则认为就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操作要点。这种观点是对规范理解不够的表现。规范既然是前人的经验结晶,必然有其科学性及合理性。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理解规范,而不仅是记住规范。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实验:实验室用温度计要求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脱离液体读数,而体温计则可以脱离人体读数。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两种温度计的构造,就不难记住这一规范了。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变通性

我们认为,实验操作的规范不是绝对的,只要能满足实验操作基本要求的都可以是规范。在选题实施过程中,关于“测量物体运动的滑动摩擦力”实验,我们没有采用常用的实验装置;而是采用了近年来被许多教师认可的另一种更合理的实验装置。采用后者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弹簧测力计固定,更便于读数;另一方面,相对滑动时木块相对桌面静止,木板是否匀速运动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没有影响。

3、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等于唯一性

有些实验有多种操作方法,均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比如测量不沉于水的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时,我们提供了两种操作思路:可以用细铁丝压入法,也可以用配重法。所以,规范性与多样性并不冲突,规范并不等于唯一。

4、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实验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的操作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而不规范的操作,往往可能存在危险的隐患。比如电学实验中关于电表的使用,如果接线柱接反或超量程使用,我们就会看到电流表指针反偏或偏出量程,造成电流表损坏,这些现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的必要性。

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规范的五个要求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规范涉及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有序组装实验装置、规范实验过程以及记录实验数据五个方面。

1、合理选择实验仪器

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也是实验操作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选择多大的电源,选择多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选择多大的量程等,这对实验效果影响很大,这也是实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

一些精密的实验仪器本身就有很严格的操作规范,比如托盘天平的使用,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应养成先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既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也避免了仪器的损坏。

3、有序组装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的组装应该分步、有序地进行。学生应养成根据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装置的习惯。比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实验装置组装的顺序依次为:固定铁圈的位置,放石棉网,放烧杯,固定温度计,调整温度计的高度使其玻璃泡完全浸没水中,点燃酒精灯,移入酒精灯。

4、规范实验过程,明确实验步骤

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学生要分清操作要领的主次及先后。比如电学实验,对于电路的连接,应遵循从电源出发,依次有序地连接各电学元件。需要强调的是应尽量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规范操作的意义,而不是记住实验步骤,只有对其理解了,才能长时间地记住。

5、尊重实验数据,如实记录

实验数据的收集是科学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规范的做法是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不可任意修改,更不可杜撰编造。对于不理想的实验结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整理,找到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的规范要求

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不仅要体现它的规范性、严肃性,更要体现它的创造性、民主性、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初中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上注意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教师正确把握,以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化注意问题为激发兴趣所在,物理实验教学就能有效地发展下去,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1、细节上的规范:点燃酒精灯后用盛水的烧杯处理用过的火柴,用三角板检查平面镜是否垂直,调解天平时手扶仪器等。

2、语言上的规范:应尽量使用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最新物理名词,如用“弹簧测力计”而不用“弹簧秤”,使用“电阻箱”而不用“变阻箱”等。对于一些实验结果,也应本着尊重实验事实的原则,采用近似、大约等词使表述更科学,比如“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导体平行切割磁感线时,我们发现电流表指针略有偏转,此时应使用近似不偏离来记录实验现象。

3、书写上的规范:对于物理量、单位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均应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并尽可能地使用国际制单位。

4、记录上的规范。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学生往往在实验的时候光记得做实验,觉得做实验很有趣、很好玩,只管做,这时候往往忘记了记录数据。这个习惯相当不好,会给后面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不少的麻烦,影响课堂效率,甚至影响实验的结论。

5、实验后器材的归类的规范。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可以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习惯及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学习阶段,如果教师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规范的实验操作、规范的语言及规范的书写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