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覃英红  韦楚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

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屏南中心小学   覃英红  韦楚军

                               邮编:546303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挑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进行。

一.情感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由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以及智力等心里因素决定的。其中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教诲转化为行为,从而去实践教师的期望。教育需要科学性、艺术性,也同样需要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愉快 喜悦的心情容易是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可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多么重要,而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地批评学生,而要尽量找机会表扬称赞学生的长处,有时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给予明确的修正和鼓励,表扬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更应重视对“后进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尽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给他们满腔热情的鼓励、不厌其烦的解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和热爱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架起师生“情感桥梁”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途径。

二.创设情境导课入趣,吸引学生

古人云:"振裘持领,万毛皆整。"这就是说,引入新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引人入胜的导课艺术常能产生"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片段一: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那么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片段二: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片段三: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片段四:创设情境导入。学生出题考老师,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片段五:游戏导入法。

    在上循环小数时,上课开始,师板书:×××

    师:这个节奏你们能拍出来吗?(学生一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感觉到“循环”、“无限”等概念。

片段六:故事引入,揭示课题。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干分给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二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这时,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深深的吸引住了,而且积极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善于创设情境,留下促进思维的尾声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黄爱华老师在“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的教学结束时,先让每个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让学号数最特殊的学生先出教室休息,学生都说1最特殊,1号同学最先出教室。接着,教室提问:还有哪个数也特殊?学生们认为是2,因为2是唯一的偶质数,2号走出教室。然后教师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出教室,再让学号数合数的同学出教室。走出教室时要求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让在座的同学判断有没有错。教师设计的五种不同形式的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形式新颖的动脑筋出教室游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期间,既巩固了知识,又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修正错误和个别指导,一举多得,灵活巧妙。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末小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一体。

四.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必须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1、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2、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3、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使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