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一小 陈燕春 【摘 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加强语文感知学习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它不但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还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诵读教学 语文感知 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捕捉语感、积淀语感、发展语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过好语文诵读关,加强语感教学 1、读悟融合,锤炼语感。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读一读:“小鱼摇着尾巴;老牛甩着尾巴;燕子摆着尾巴”,体会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课文写不同动物摆尾巴时所用的词不同。这实际上是一个语感图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用词越来越准确。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有更深的领悟,使学生语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2、美文美读,升华语感。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诵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通过有表情地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到文章中的意境美,体会出人物的情感美。把课文读美,可以根据文章特点用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教师范读,师生引读,表演读等等。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各类示范类培训课程,灵活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整理丰富的材料,进行课堂内丰富情感意境的搭建,在确保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及时挖掘关键性语句并进行内涵解读延展。坚持下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感经验,对其升学压力舒缓和阅读、写作实力的提升都是十分有利的。 3、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鲜明的语感,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由多读而熟读,再由熟读而背诵。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学生熟读成诵,通过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二、强化课堂诵读训练,促进语感形成 1、通过充足的时间来诵读,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通过诵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就完全可以用大段的时间去诵读,让学生在动情的诵读中感悟那浓浓的秋情,从秋天的各种音响中体会秋天的美好。例如,《匆匆》这一课,此文出自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利用生活中一些普通的事例,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文章语言优美,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运用排比句开头,让读者眼前一亮。学生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一篇文章,通过一些事例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文章大量运用修辞方法,而不是滔滔不绝的讲道理,让自己的文章在充满哲理的同时也不缺美感。学生通过写作去实践,去表达,让自己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2、以诵带讲,以讲促诵,丰富语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但有时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老师的讲解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教学外祖父离别的前一夜和“我”的对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多少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里的语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诵读,老师指导性的讲解,再由讲解促进诵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梅花“魂”,赞美梅花的同时深层的涵义是在赞美具有梅花魂的中国人民。这样通过讲诵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让诵读成为习惯,时时渗透语感教学 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价记载。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不光精彩段落要熟读成诵,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读读记记”的内容、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一定要背诵,还要在课外阅读中用个性化的方法自觉地背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诵读,诵读时可以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之,融入各种肢体语言,领略语言的韵味,感知意境,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语感的独特之美 叶圣陶老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让诵读成为习惯,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渗透语感教学,形成积极的语言感悟能力。南宋巨儒朱老爷子当年就说过“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语感就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诵读方法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的目标。 诵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 ,没有诵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学生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安美红.浅谈语感培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冯润玲.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