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教学策略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吉安初级中学 郭小红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就音乐学科而言,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让这一时期的学生得以施展个人的才华,我们必须在掌握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设计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凸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增进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特点 音乐教学 审美个性 艺术特长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那么一个阶段,身心急剧地发生着变化,情感上波动较大,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常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而只有掌握初中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科学引导初中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乐观接受新生事物、希望畅想未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下面,就笔者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谈一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几点应对策略。 一、交流互动触真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其实交流和互动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在音乐教学中,信息、情感的交流,就是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传授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很多老师都会喜欢聪明、活泼、漂亮的学生,但是,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这一部分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语,性情孤僻,无论干什么事总是显得那么唯唯诺诺,自卑感很强。作为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我们绝不可以忽视这部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丑小鸭”。教师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教唱《让世界充满爱》时,满含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在每一次响起时,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我曾经让学生每个人都来谈谈令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学生们从国家的大事谈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连平时那些沉默寡语的“丑小鸭”们也会纷纷敞开胸怀,谈出了自己的小秘密。可见,如果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跟学生有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这一群所谓的“丑小鸭”并不会是绝对的“沉默”和“黯然”。在一种相互的情感引导下,在师生之间温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既能进一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每次在演唱这些相似的歌曲时,都能饱含深情,又能够在这种交流的平台上学会沟通,走出精神困境。 二、真情鼓励增自信 在每一节的音乐课中,学会对每一班级的同学说:“你们的表现、演唱是最棒的!”而且一定要学会经常地用些赞美的词汇送给他们,不要吝啬。曾经有一件事让人感触颇深,在我们学校,活跃着一支成绩显赫的校合唱队,每一年在老队员毕业的时候都会往里充入新的人才,那么这就涉及到了每年的队员选拔问题,备选人员中当然有些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也难免有些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学生,由于每次选拔的人员是有限的,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来说就会有些压力和自卑。但我每次都会对他们说,你们在我的课堂上,都是最优秀的,你们的才艺对于老师来说,也是非常肯定的。所以不管是否能被选上,你们都是最棒的!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不经意的鼓励的赞扬,却真真切切地给了他们无极限的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鼓励和赞扬学生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廉价的东西,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廉价的东西,却能给予学生极大的肯定和自信,众多的学生在老师的赞美词中频显完美。因为学生的进步,往往源自于老师的赞美。 三、多元拓展育人格 在我们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多注重教学指导思想从重技能形式向重作品内涵的理解转变,鼓励学生在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更敢于有创意地运用技巧。老师在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及欣赏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相应文化知识的讲解,对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诠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联系中感受和表现,突出美感的体验,增加理解和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例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精美的文字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载体 ,也是音乐情感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审美意境主,增加学生对美的全方面感受和捕捉的能力;音乐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结合,通过音乐锻造的艺术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及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类体验跟国情乃至全球性的现状相结合,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以外的“弦外之音”,那才是我们的成功教育。 四、师情陶冶促发展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一位快乐健康的教师,能够使一节课充满阳光和生气;相反,一位终日郁郁寡欢的教师,他的学生就永远看不到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如果是一位脾气特别急躁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就会终日处于一种恐慌中,没有心思用在学习中。像这样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变化极其复杂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去亲近他们,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他们。尤其是面对那些有过过错的学生,或是有着严重缺点的学生,更应该得用真诚的“情”、真诚的“爱”去征服孩子,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老师,喜欢学习。 教师还应让睿智与学识并存。所谓“学高为范”, 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进入21世纪后,知识在不断地增长,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是新知识、新信息以暴风骤雨般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就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不能再吃老本了,更应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他的知识面不应该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上,他还能知道什么叫网络,什么是聊天室,甚至什么是OICQ。一个知识、技能广博的教师总能给他的学生带来惊喜。”我的一位学生曾经如此说过。可见,学识渊博的教师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典范。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性的艺术,它对人的感情陶冶有着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这一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再有效地的利用新教材,结合各种科学的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面对初中生心理的“危险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准备好了。 参考文献: [1] 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10月 [2] 杨相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中国音乐教育 ,2003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