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为生存与发展奠基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第一中学 胡士雄 刘敏丽 何乔华 655505 【摘要】文章紧扣“创新思维”,从“传统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或方法”两方面, 了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培养 奠基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学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传统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正逐步成为一种“模具”,不管学生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学生有多艳、多绿,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擦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请看下面一个实例: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考察。他到幼儿园去,用粉笔在教室的小黑板上轻轻一点,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树上的果子……各种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一所中学的初一年级教室,做了同样一个动作,提同样的问题,全班同学都茫然了:“这是干什么?”专家语调轻轻的解释:“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问,这是什么?”全班同学这才释然,齐声回答:“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专家感叹的说:“通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 这个事实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的破坏性,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明天的苍白、单调。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它的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教育于社会和孩子的发展有多大益处呢?我们多么希望有一点美丽的“杂音”。那可是玫瑰,那可是火光,那可是民族的希望。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或方法 (一)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甩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应用教学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是提高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开展信息技术,能延伸和扩展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知识创新的转变;能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适当的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提高创新能力。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作者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通过天的“脸色”、云的变化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的变化,而且以此作为题材,勾画出整个场景,表现出大自然的静态、动态之美和大自然的无限情趣。在教学时我可采用多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大自然的教育。 (二)在与现实链接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本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链接,以激起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人物形象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Q?阿Q精神在当今社会哪些人继续存在?”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阿Q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集中雕塑而成,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积极思维。 (三)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 (四)在鼓励肯定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反驳。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观点独特,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收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就会受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姓,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回: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五)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回,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骆驼祥子》《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来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在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辩论,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地方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如学完《俭以养德》课文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之间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以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1)对,有说(2)对,有说(3)对。针对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诉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刀有机统一,变异为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式也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从传统教育的阴霾中走出来,每时每刻都想着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所蕴藏着的创新思维,何愁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此,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前程似锦。 参考书目: 【1】.刘东平.试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菏泽师专学报.2000.(2) 【2】.刘良慧.张新华编.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3 【3】.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4】.曾洁珍.教育比较与借鉴.中国教学研究.2003.10 【5】.刘燕等.中学语文教师用书.北京.20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