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长坪小学 钱跃党 655505 【摘要】: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的基本工具,但在软硬件配置不太完善的农村小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的进行信息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结合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陶行知曾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具体可采用: 1、教学内容设计与游戏相结合 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一个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在教学中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教学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六年级在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二、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差点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样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三、师生互动,使信息教学协作化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通的环境。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教和学生单纯地学的枯燥局面,而转变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信息接受的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活动,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协作式学习。 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预先在电脑中设计好一些有关于轴对称图形方面的知识,电脑可以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就显示下一题,全部做完后再提交,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系统的统计功能,及时统计出全班有多少人做对哪一题,还可以统计出谁做对得最多和最少。通过这样的反馈,可以让教师适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变换教学方法。 四、把上机操作实现任务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除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上机操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成果。如何组织有效的上机操作训练,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教师组织上机操作不成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的效果。如何组织有效的上机操作呢?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1.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上机任务,明确上机目的 有目标的教学和有目标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明确的上机目的还能够有效地为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了防止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开小差的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多媒体屏幕明确上机的任务和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2.营造教育教学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操作任务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五、巧用比喻,优化学生理解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照中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像网络协议、IP地址、二进制、网址等,由于自身知识少、生活经验缺乏,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其进行巧妙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中的域名与IP地址时,教师可将其与“名字”“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如同每台计算机也都有自身的代号———域名,但会出现同名的现象,妨碍我们对每位学生的全方位认识,于是便有了唯一能够识别班里学生身份的方式———身份证号码,这就相当于计算机IP地址,由于IP地址相对较为复杂,平时教学时我们便用域名区分计算机。”通过这样的讲述,降低了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的理解难度,将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窦丽华,肖杨.基于信息流的网络动态重构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