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长坪小学 李艳芳 邮编:655505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就从信赖、赏识教育、创设情境、借助各种活动等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来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赏识表扬 新课程指出,趣味教学通过游戏学习知识。即“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他就爱学语文,对语文不感兴趣其成绩往往一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且活跃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有助于课堂的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信赖是兴趣的基石 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会被学生接受,学生才会喜欢,这样在教学中师生才会形成愉快的合作关系。教师思想的“纯真”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爱的方式。小学生的心理已逐步成熟,开始有了角色意识,他们渴望被人接受,受人尊重。教师要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感情要纯,心意要真,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童真、童趣”。 对于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听话的孩子,老师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好感,容易接受,并能无条件给予无私的爱,即使他们偶有不当之处,也容易对他们以宽容态度待之。但人是有差异的,“十个指头有长短”,现实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遵规守纪,聪明过人。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暗示和启发,不是那么敏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不是那么迅速,可能有的学生总是脏兮兮的,甚至故意和老师“对着干”,对于这样的学生可能“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坚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中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不断鼓励,他们才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有成就之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动机才可能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方向发展,由只为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家长的赞赏化作为内在的需求,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个别辅导的,对他们的要求可分不同的层次,有别于其他的学生,先降低难度,循序渐进以达到逐步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给他们以更多的耐心,多加指导,经常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否则,他们将自暴自弃,从心理上抵制学习,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 爱不仅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还能创造奇迹,教师只有具有纯真的思想,不求回报的付出,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拉近心灵的距离,才能促进每个学生进步。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会极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四、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语文知识,可以使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趣味性教学,让学生沉醉于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不仅开发了智力,而且个性也得到了弘扬,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