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关键词要做到“灵活点拨”..........................郑  勇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关键词要做到“灵活点拨”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能够因势利导,灵活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感悟,让他们自己走入发现的大门,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  灵活点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极力”这个句中的关键词时,笔者亲历了两个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一直接让学生思考理解“极力”这个词的意思

师:孩子们,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

1:我从“极力”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那“极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1:就是很用力的意思。(显然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师:你再想想,请坐。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孩子们低头不语,不敢看老师 。课堂立刻陷入了沉默,老师的眼睛急切地在孩子中寻找,并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思考,举手答问。终于,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仿佛危难中找到了救星。)

2:“极力”的意思就是用尽所有的力气。

师:你理解的真准确!大家掌声鼓励!(课堂教学随后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案例二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师:孩子们,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1:我感受到了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能告诉老师,你从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吗?

1:(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从这句话中,我仿佛看到了飞蛾当时那种很用力挣扎的情形。

师:我如果把这种话改成这样:但它挣扎着,很用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改动后的表达效果与原句相比,哪句会更好些?孩子们纷纷表示课文中的原句效果好些

师:孩子们都同意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些。是的,“极力”不等同于“很用力”,那么怎样的情形才能叫作“极力”呢?

(问罢,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面露难色,一时无语。再看班上其他学生,刚才还是小手如林,现在已是寥寥无几,更有些同学已经低下了头,好像生怕老师点名回答。)

师(走到生1身边,拍拍生1的肩)说:孩子,别紧张,告诉老师,“极力”的“极”还可以组什么词语?

1:南极。北极。

师:所谓南极北极就是指——

1: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极”还可以组——

2:极限。

师:所谓极限就是指——

2:最高的限度,已经不能超越这个限度了。

师:想想我们现在用“极”字所组的几个词语,猜猜“极”字的意思,再联系课文想想,弱小的飞蛾面对不知比自己强大多少倍的杏林子,为了生命,为了自由,它挣扎着,那么到底要怎样的用力才叫做“极力”呢?(教师说罢,放下的小手顿时又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孩子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笑容。)

1(声音洪亮地):极力就是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即使用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也不会放弃。我觉得飞蛾的求生欲望真是太强烈了。

2:极力就是竭尽全力。在这种千差万别的力量悬殊面前,飞蛾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飞蛾的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

师:是呀,为了生存,飞蛾竭尽全力,那怕用尽自己最后一丝气力,也要换取生的希望,这怎能不使人震撼,让人敬佩,让我们带着震撼,带着敬佩,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再让孩子们用“极力”作造句练习。)

师:(学法总结)孩子们,在对刚才“极力”这个词语意思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那就是可以先找到这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然后用这个关键字通过组词的方式,来猜测一下它的常用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把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揣摩。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出词语的意思了。

三、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教师的点拨语要因势利导,灵活点拨

从以上两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同样是面对学生把“极力”理解为“很用力”的这样一个关键词语理解不准确的现象,案例1中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显得简单、单一,其结果是学生们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因而教学效果甚微。而案例2中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是明显可取的。细细分析,他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恰当替换,对比比较。老师先是通过把原句中的“极力”替换为“很用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个改过后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原句作对比,在阅读对比中,学生们体会到还是课文中的原句表达效果好,从而从心里明白把“极力”理解为“很用力”是不准确的。那么到底“极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步:敏锐观察,发现问题。紧接上一步,当老师问到那么怎样的情形才能叫作“极力”时,从生1的低头不语到全班大多数孩子的小手马上放下这一细节表现中,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难题不单属于生1,更是属于全班多数孩子。此时,这时即使由老师或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直接说出“极力”这个词的准确意思,孩子虽能记住,但未必能够真正理解。

第三步:多组词语,联系课文。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这个词语,这位老师可谓匠心独具。首先,他让学生先说出带“极”字的词语,在孩子们比较了“南极”“北极”“极限”等词语后,孩子们已能猜测到“极”字的常用意思,然后,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再把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理解。经过这一巧妙的点拨,孩子们都理解了“极力”的真正内涵,从而感受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也向领会本文的主旨又跨近了一步。

第四步:学法总结,学有所悟。此时,教学并没有结束,在以上学生们刚刚理解“极力”词语的这个过程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先让孩子们用这个词进行造句来运用词语,然后进行学法总结。在这位老师的极力点拨下,孩子们不仅能明白“极力”这个词语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并能用其造句,而且也掌握了一种新的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我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会增强,他们也一定会把这一方法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去。无疑,这一教学环节是成功的。

从以上的课堂教学对比中,我们也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课堂问答中,当一个孩子不知如何作答时,教师能够因势利导,灵活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感悟,让他们自己走入发现的大门,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以点带面”、“启一醒百”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吴琳.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06,(11).

[2]周兆金.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各界文论,2006,(12).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