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四川省南充市龙门初级中学 杨志勇 637100 【摘 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教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构建的策略与原则。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生应成为自主学习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而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教学要点; 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而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根据本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与研究体会,来探讨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老模式结构的弊点 解放以来,我国各级学校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就是凯洛夫倡导的“五环节”教学: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就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基本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和规律,确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今五环节教学对我们“影响”很大。因此,对这种模式结构不能全盘否定,既要肯定其积极的方面,又要认清它弊点,这样认识问题,才符合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认识观点。 五环节教学,从当代认识论、系统论、教学论的观点去考察、研究,确有其严重的弊点,最明显的是:从教学目标要求看,只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从学生获取知识要求看,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方法论看,只外部的、表面的、教师的作用,不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是凭经验组织教学,只强调程序教学,忽视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多年来,在这些弊端的影响下,致使课堂教学程序陷于“机械”的程式化,不能发挥结构功能的作用。“五环节”的弊点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是:“以授代学”的教育思想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严重阻碍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才能切实建立起现代的合乎学生结构和教学规律的新模式结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新模式结构 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确有多种多样的改革方案,尽管因科目不同、课型不同而异,但最终目标都是围绕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转化能力为宗旨。根据认识论和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及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新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着眼于学生“知识迁移”过程总结出来的,它符合学生认知新知识心理过程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学的程序构思、教学重点,要围绕四个环节开展。“四环节”即包括四个阶段,其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是: 1、感知阶段。属于学生初步探索知识的过程,即对概念产生的具体背景材料、概念的形成、概念定义的合理性,定理的条件、结论、证明途径以及解题思路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概括,这到初步领会知识的目的。 2、理解阶段。是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鲜明的认识。即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它明确定义,弄清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等。 3、巩固阶段。巩固新学的知识,当学生理解新知识以后,应当要求巩固这些知识,可根据定义判断概念,或应用概念的定义解决有关计算、作图、证明等问题;还可进一步理解、分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回忆定理的证明思路,初步应用定理解决有着的问题。巩固,既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又能及时检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有利于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4、运用阶段。运用新学的知识,既能解决有着新知识的计算、证明、作图等问题,又能联系新知识解决有着实际应用问题。它是把所学生知识转化 能力的教学高级阶段,对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志是:融会贯通了全部内容,且对新知能够灵活运用。 这里所说四个阶段的环节,各有其目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区分,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是绝对的,它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整修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到理解,通过练习巩固最后达到运用,形成学生的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实施新模式结构的教学要点 实施课堂教学四环节的目的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构思实施“四环节”各阶段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巧以及各种个性特征的形成方面,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方面,要达到最大效果。当然,在具体实施“四环节”教学中,可能因课型不同方法有差异,因教师的经验、能力不同有差异,但对一般新课的教学,有其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以下对四个阶段的教学略列举要点: 1、“感知”阶段的教学。教学的着眼点是新课的“引入”,引入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入新课起码要做到如下之点:①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的教学情景,赞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②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有个轮廓的思路;③让学生自学通览教材,了解本节课内容的全貌。 2、“理解”阶段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讲课“层次”上,教师需精心设计讲授的序列关系,对于新知识,要针对学生实际,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度明确,密度合理,重点突出,难度恰当。讲课“层次”的具体要求是:①从启发设问引进新课,到新课的展开,到最后的小结,整体结构要非常严谨,既充分反映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②能认真推敲衔接语言,使知识自然过渡。从这个层次过渡到那个层次,从这一例题过渡到那一例题,教师使用衔接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要给学生完整的知识;③不孤立地讲解例题,要注意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图多用来进行例题的讲解,需把例题串起来讲解,并要联系纵向、横向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全面、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自然会深化知识的理解。 3、“巩固”阶段的教学。教学重点需抓“训练”,这里所指的训练是指在学生领会理解概念、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和训练有关的口答题、笔答题、板演题、教师讲解的例题以及所布置的课外作业题等。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①选题要紧扣教材重点;②例题选择要具备“三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思维性;③课外作业要有选择题。 4、运用阶段的教学。这是属于深化知识,拓阔能力的高级阶段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因为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运算速度的加快,运算步骤简捷、正确。①培养范式思维。所谓范式思维,是指让学生解题过程中,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是,联想有关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联想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最终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揄、判断、论证和演译等。培养范式思维,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能使问题解决和引入更深的思考。又能最终作为一套具体的、完整的范式模式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无疑将会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②培养扩散思维。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一问题的答案或最优解法,这就是所谓扩散思维。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实践,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加强思维习惯和个性品质风格无疑会产生有益的影响;③培养聚合思维。就是训练学生解题时,能够从命题中的差异找到统一的,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规律性,就是思维的聚合。在学生掌握了某个题型解题的基础上,以该题目归类,从差异中找规律,可以丰富思维的素材,完成知识、技能迁移的具体过程,使知识面阔展,且达到一定深度。 参考文献: [1]朝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例谈[J].内蒙古教育,2007.02. [2]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3]鲍书平.融新课程理念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J].教学与管理,20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