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和措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汉塘小学 邓剑涛 【摘 要】:科学教育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本文论述了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解决策略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教学措施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要普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乐于助人、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好少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科学却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中,其作用几乎被忽视殆尽。本文旨在对当前小学教学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的策略及解决措施。 一、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 1、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这三者普遍将小学科学当成“副科”,认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才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决定学校的升学率高低、教师能否获得职称评定、学生能否考入好中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不约而同的将科学学科忽视掉,将语文和数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 2、小学科学授课教师素养不高。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实际授课中不被重视,因此很多的小学科学教师根本都不是科班教师出身,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在自己所教的领域表现较差,因此被“发配”来教小学科学,有些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增加很多额外的兼职工作,这就使得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小学科学授课,科班出身的教师则没有精力来认真的备课并构思上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科学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必定不好,久而久之,也就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3、小学科学教学设备不足。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和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它需要在实验室中依据一定的设备开展授课,从而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但是在很多的小学中,实验室的规模很小很难满足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求,更甚者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实验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就在课堂之中,教师向学生示范,学生则需要记忆下这些步骤和结果。 二、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加大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宣传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在错误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十分重视,而小学生一旦看《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时就认为孩子是在不务正业,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小学科学不重视。对此,教育部要大力宣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将小学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之上,将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功能凸现出来,从而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2、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小学科学课程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招聘教师或者选派教师担任小学科学教师时一定要选择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到教师教学各司其职,不能将一些杂活都交给小学科学教师完成,要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构思上课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备课,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小学科学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认真对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 3、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出现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科学实验实践机会少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很多小学的实验室都是有名无实、教学实验所用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也不足,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配置,但是无人管理也使得设备老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的教育经费应当相应的扩大,增加实验室、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网络,并对这些设备配备上专门的教师负责,为教师的高效教学提高适当的环境和氛围。 三、小学科学的教学措施 1、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3、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4、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总之,科学教育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结构,树立科学思维,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教育教学必须关注生活,用身边事来讲述科学道理。同时,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来弥补学生对生活认知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