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的思考 四川省南充市东观初级中学 杜桂华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本文在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行互动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互动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 道德与法治 互动教学 素质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一般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解难度且相关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使得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相关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概念性过强,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讲解。而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出现,对于学生独立性、主动参与性的培养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甚至可以在互动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的抽象理论以及概念简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行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相关人员明确表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并于2016年要求全体中小学将义务教育阶段中,涉及到的《品德与生活》以及《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新版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将之前的课程知识进行了整合,在理论知识与概念方面增设了较多的内容,相应的难度也大了起来。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概念性以及理论性,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从当前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而且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1]。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多数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具体的学习成果进行互动交流。互动式教学比较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以往教师的主导观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教学当中,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政治知识变得简单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知识内容,进行双向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学生可以逐级攻破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优化自身的知识掌握结构,达到有效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课堂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具有必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应用实践 1、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学习感受。 在新的教学观念引导之下,互动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问一答”,而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如在讲解《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互动式教学要求,让学生说出自己进入初中生活的感受,并且与同学之间进行充分地互动交流,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2、构建友好型师生关系,强化课堂教学效率。 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各项活动的先驱者除了要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师生友好的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解《做负责任的人》一课时,教师应该事先让学生了解责任的界定范围与内容,初步掌握责任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不断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教学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求知需求,进行教学讲解,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打造良好互动型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关于自身的经历构建友好型师生关系,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互动教学开展法治教育和普及活动 初中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基础,树立基础的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按照法律规范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保护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因此,法治教育必不可少。 1、传播法律知识,接受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 最近几年初中生违法犯罪的概率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意识,甚至产生越轨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也不自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切实普及基础性法律常识,列举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例,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学习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联。例如,在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先结合自身的法律基础和原有观念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对案例中的人物行为与结果进行评价。之后再呈现具体的法律依据,让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与认知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2、组织开展法律讲座和宣传等实践活动,营造守法用法的校园风气。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开展法律讲坛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遵法意识,在学校形成浓厚的爱法氛围,对所有师生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法治宣传画、手工制作法治主题手抄报和板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宣传月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法律积累,又能培养其遵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3、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 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更加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互性,教学过程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人员与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讨论方式发表各自的观点,经过思维的有效碰撞,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利用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消除传统课堂模式交流少的阻碍。对于实践性与人文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良好的互动教学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利用互动式教学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初中时期,教师要善于动员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初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在面对诱惑时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需要在实践锻炼中磨炼其恒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识,发展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优秀道德品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1、与家庭建立密切及时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合力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不仅观察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协调,了解学生的在家思想与行为。教师和家长形成统一的教育计划或者方案,对学生进行稳定的教育。 2、充分运用社会上的优势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社会上存在很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机会与平台,教师配合学校与社會教育机构、政府宣传部门建立持久的联系,甚至可以邀请一些著名收集整理法治专家学者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法律咨询、建议,指导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进程,完善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互动和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