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 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阳泉市第十二中学 王文杰 当新一轮的课堂改革像春雷般震响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阳泉市第十二中学也不例外,而且我们在阳泉市地区几乎是遥遥走在了课改的最前沿,自2009年起,我校全面推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餐桌式教学模式:课前,老师网上网下,课标、课本,找材料、编学案,忙忙碌碌;课堂上,学生上蹿下跳,前板后板,展示表演,活跃至极,不亦乐乎;课后,生反思,师反思,你评价他,他评价我,看上去轰轰烈烈。 可我一直有一种怀疑,“这是真正的课改吗?”“这是我们有血有肉,包罗万象的历史课堂吗?”“历史课不用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解,学生能明白吗?”为了打消我们的这种顾虑,学校花钱,组织我们去过山东杜郎口中学、到过河北天卉中学学习课改;参观过广州白云区十六中、成都武侯区武侯中学的课博会,但我对课改仍然是一头“雾水”。 直到2010年的一次课改公开课上,我才恍然大悟。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深入推进课改,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课改展示课比赛。这种赛讲课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人人都得参加,何况我还是学校历史组的骨干带头人。我深知课改是时代的趋势,还课堂于学生是历史的必然,可到底该怎样科学合理的开创真正属于历史学科的课堂新模式呢?怎么样就能真正达到高效课堂了呢?我还在探索,还没有形成,所以我就一直在捉摸:“怎么设计几个难度小的、让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既体现了课改‘还课堂于学生’的自主理念,又让大家觉得学生确实表现不错,气氛活跃、参与度广、效果明显,这不就是课改的目的吗?这不就是高效课堂吗?”于是我就选了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这是一节久远的古代史课,不像汉唐那样政治盛世,体系完整;不像明清那样人物显赫,史实众知。而这节课政权林立,民族繁杂,人物众多,学生一般不会对这段历史太感兴趣,成人能熟悉这段历史的也不一定多。另外,一般这种公开课、赛讲课,以防遇上自己不熟悉的学生配合不好,或遇上学生不积极、不主动、不愿发言的班级,会出现冷场的尴尬情况,老师们都愿意选自己带的优秀的班级做公开课,而我为了更好凸显高效课堂的魅力,大胆选了初一年级(我带初三年级)八个班里最不爱发言的一个班(陌生年级、陌生班级),当我找到初一年级的历史老师和班主任说明来意时,老师们都着急的劝我说:“那个班不好配合,不好上课,学生特别不爱发言。”甚至有的老师还说:“给您找个最好的班吧,初一年级愿意给您调课。”我婉言谢绝, “这种冷僻的课,只要有几个学生能把里面老师们知道不多的知识点说出来,说正确就能达到赛讲课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铃声一响,我满怀激情,走进了初一年级五班的教室。全校政史地组和其他爱好历史的老师们以及我校的领导、评审组成员,早就在教室里和“乖巧”的五班学生一起等待我的到来。为了稳定一下我的情绪,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也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调动一下大家,我先给大家清唱一首拿手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接着屏幕开启,视频播放蒙古草原辽河一带美丽的青牛少女与白马王子孕育契丹民族的故事,情境导课,引入课堂。我严格遵循“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先让学生独立预习,然后质疑提问。我一边暗暗想好:“到质疑提问时,如果学生不张嘴,不提问,我就把我充分备好学生耳熟能详的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事迹提出来让学生讲讲,我再加以点拨,这些书上都有,平常戏剧、电视、电影中也能听到看到。比如什么周世宗托孤、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等。每次我讲这段历史时学生都会争先恐后说上许多。至于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这部分属于本课的难点、重点,我来突破也是顺理成章的。”看着时间已经可以,我大胆地尝试还主动给大家。“同学们,看了书以后,你们有哪些疑问呀,请提出来。”同学们东张西望没人提问,我又挑衅似的,追问两遍。“这课书你们都能看懂吗?没问题吗?如果你们不问,我可要问你们了啊。谁要是能提出问题,老师就给你们组加3分,能回答了问题的加5分。”还是无人站起来,学生甚至连头也不抬了。我正准备开始按我的预设,抛出问题,指导几个学生能在书中找见答案给大家边读边讲,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时,突然有一个瘦瘦的小男孩站起来,红着脸大声喊出,“老师,我有问题。”我顿时一惊,“请问!”“老师,澶州之战为什么北宋胜利了,却还要签订一个向辽纳岁币的赔钱盟约呢?” 对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我本来是想让简单点说说有关赵匡胤的故事就行了,我来处理难点部分,你怎么偏偏上来就问出偏难的澶州之战,还是本课重点之一“宋辽”关系呢?”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的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肯定会让学生们接不上茬,冷场是必然的了,这种课堂老师又不能直接接过来回答,这可怎么办?”就在我不知该放还是该收时,突然后面一个胖乎乎的大高个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话说当年宋辽对峙’……”他把宋真宗如何懦弱怕战,宰相寇准如何机智有谋,逼迫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讲述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尽管其中加了些小说、戏剧的演绎,但总算没有冷场,我的心稍稍平静,正准备等他讲完我来总结收场。没想到,他刚坐下,又一个漂亮的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站起来急切地说:“老师,我还有补充,之所以签下这个赔钱的盟约,还有萧太后的原因”。她又把萧太后如何聪明灵活,见机行事的事情讲述的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整个教室一片唏嘘,我的计划完全打乱。而此时学生好像打开了话匣,这个也想说,那个也想讲,谁说这是最不爱说话的班级? 索性我完全放开,把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关系分成三个主题分别分配给全班六个小组(每两组一个),让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然后展示汇总,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全班同学都在参与,每个小嘴都在说话,整个课堂处于沸腾,听课的老师也按耐不住参与了进去,等这堂课结束时,学生们不仅把要记得人物、政权、民族名称记住了,还把比较难理解记忆的政权之间的“关系”也记住解透了。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课堂,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课堂,更是我从教十八年来感悟最深的课堂: 感悟一:不得不相信课改,不得不相信学生,只要老师敢放手学生,敢还课堂于学生,学生不一定比老师的知识少。 感悟二:课堂的评价手段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那两句加分的“挑衅”,学生会不会提问,更别说回答。 感悟三:课堂教学的设计千万不能僵硬,更不能因遇到自己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而乱了方寸。 感悟四:面对新一轮的课改,面对自主探究的模式,对老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需要老师储备的知识会更多,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感悟五:这样的课堂,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已失去魅力,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同学间、小组间的合作。 感悟六:老师的自身素质,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也可能是一节课成功的好的因素。 正是在这节课的启发下,我带领我们学校全组教师深研究,大胆尝试,形成了十二中特有的历史学习“三读”法,并于2011年申报市级课题,2012年取得市级结题证书。 2018年12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