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唐 敏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又能启知拓思,巩固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应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固有习惯经验的禁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地、积极地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新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主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2、实施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一次公开课的听课中,有一位开课教师在上《满井游记》时,有意识地把教室设想成一间茶室,拟定一个话题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新教学 1、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2、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预习课文时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例如,在教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课上,老师把老麻雀的这种舍身救儿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然而,有一同学发表了他的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精神也可以是父爱精神,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我想,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求异中培养创新能力。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以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在写作意图及对“我”在飞渡悲剧中角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求异因素,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我”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斑羚的精神实质,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他崇尚斑羚的品质,希望人类从斑羚身上得到启示。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这一悲剧的目击者,而对处于弱势的生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面对悲剧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正是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的猎杀才造成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动物走入绝境。对此问题,学生们各抒已见,思维空前活跃。 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展开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2、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课文“不要抽出而讲之”,要做到聚焦于文本。现行的语言语教材除了后面少量名著引读和语法知识外,篇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组成。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比如有时我们可利用有些课文的意犹未尽,让学生进行继写;有时则可利用文章中描述的某些跳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可以使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因此,教师常可利用网络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行教材中,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比较远,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本校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在讲授《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时,利用网络课件,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伴随下,让学生尽情欣赏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欣赏完,让学生自由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之后,又让学生观看被毁灭的雨林,前后的鲜明对比,在学生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龚欢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优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6(07):60. [2]唐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作文教学研究,2016(02):8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