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须知/杂志简介 /期刊目录/期刊封面浏览 /获奖期刊
滚动公告
主    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    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出    版: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
总 主 编:陈仕坤
副 主 编:徐定忠  陈文
责任编辑:梁守佳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40号信箱
电子邮箱:zgjsjxlt@163.com 
邮    编:100876
我的链接
友情链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张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  张勍

【摘  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培养能力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积极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研究,特别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数学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新的起色。 

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采用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往往是费尽口舌详细讲解出力不小,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把教材内容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概念,本节课教材内容文字不多,例子简单,便于阅读。五年级学生又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下列思考题:1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新朋友“因数”和“倍数”,究竟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书本上就有答案。你们可以自己去认识它们吗? 2、你能用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因数,什么倍数是吗3 、因数和倍数是在什么范围内研究的? 4 、你能否用例子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获取知识,比一般的“传递--接受”式的以单通道输入信息的学习效果要好。

二、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喜欢观察事物现象、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喜欢讨论、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因此,要尽可能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接着为各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圆柱和与它等底等高的一个空圆锥以及一些沙子,并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2、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关系,你们能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做倒沙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发现, 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吗?让学生思考并动手做实验。根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自己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学生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后,教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圆锥体的体积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让各小组学生思考、讨论,并给他们用课前准备好的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和空圆锥各一个以及等高不等底的空圆柱和空圆锥各一个做倒沙实验、验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才能提出新问题。他们也爱问、善问,甚至不耻下问。可见,能提出问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要求,而这种较高要求的能力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老师平时教学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例如:教学 “因数和倍数”,教师引出问题“你们知道吗,数学上很多的难题都出在自然数上。 究竟什么原因让自然数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板书:因数和倍数)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2、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3、学习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作用?4、怎样找因数和倍数?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筛选问题,以问引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长 4 分米、宽 2 分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分别把这两个图形沿着对角画线平均分可以得到什么图形和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把这两个图形沿着对角画线平均分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把一个长 4 分米、 宽 2 分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把一个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这里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 2 算出长方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 2 算出正方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4 、三角形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怎样计算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质疑,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为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创设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利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可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练习巩固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电线长 40 ,第一次剪去全长的1/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 3/8,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如下问题:1、第一次剪去多少米?2 、第二次剪去多少米?3 两次共剪去多少米?4、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去多少米?5、还剩下多少米?…这样设计“一题多问”让学生进行解答,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和公式后,出示题目:“一个长方形 8 分米,宽 4 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练习,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老师改变题目的条件,问:“如果改变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宽 4 分米’改为‘宽是长的一半’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问“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24 平方分米, 4 分米,它的长是多少?”这样设计“一题多变”让学生从纵向、横 向和逆向联想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又如:在一节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解?题目:新兴屯铺一条水泥路,4 小时刚好铺了这条路的 2/5,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小时才能铺完?”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有的用分数解,有的用倍比法解,有的用比例法解,有的用“工程”法解,提高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教学习惯以课本知识为主,甚至照本宣科,不仅学生就连老师自己教起来也自觉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以教材知识为线索,注重联系社会各方面实际内容及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解决、理解书面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教学两、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师让学生课前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上课时让他们说出这些商品的价格,然后选择一些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写在黑板上。如电话机 98 元,电饭煲192 元,自行车 403 元,电风扇 105 元。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接近几十或几百元?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后,又让他们自己进行估算,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接近,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就越深刻,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教学“植树问题”,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后。设计这样一个具有思考含量、可用多种方法解决。但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 8 ,每个顶点种 1 棵,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这个池塘的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解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算法。这不但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总之,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靳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7):101.

[2]罗同芳.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53.

发表评论
大名:
Email:
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教师教学论坛杂志编辑部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联系电话:010-57492073 传真:(兼传真) Email:zgjsjxlt@163.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